引用本文: 王越, 李甦雁, 张鲁勤, 刘亚鲁, 吴爽, 孙永承. 以视网膜静脉瘀滞为首要眼底特征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一例.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0, 36(7): 553-555.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190203-00043 复制
版权信息: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华西期刊社《中华眼底病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改编
患者男,26岁。因双眼视物模糊伴右眼视野缺损2周于2017年5月11日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市立医院眼科就诊。否认既往全身及眼部疾病史。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6,左眼视力0.8。右眼眼压17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眼压18 mmHg。双眼无充血,角膜透明,前房深浅正常,丁达尔(-),瞳孔圆,光反应灵敏,晶状体透明,玻璃体点状混浊。双眼视盘隆起水肿,边界欠清,右眼较显著。双眼视网膜静脉纡曲、扩张伴血管鞘,动静脉交叉征(+)(图1A,1B)。眼部彩色超声多普勒(CDI)检查,双侧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睫状后短动脉血流速度较正常血流参数减低。FFA检查,臂视网膜循环时间为11 s,静脉早期可见静脉纡曲、扩张,随时间延长静脉管壁荧光着染,黄斑颞侧散在点状遮蔽荧光,后极部及周边弥漫点状强荧光,周边可见散在低灌注区(图1C~1F)。OCT检查,双眼视网膜表面见局灶线状强反射信号(图1G,1H)。2017年5月15日行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610.12×109个/L,淋巴细胞计数28.45×109个/L,嗜酸性粒细胞计数18.65×109个/L,红细胞计数2.00×1012个/L,血红蛋白83 g/L,红细胞压积21.22%。异常血细胞形态分析,中性粒0.88(中幼0.39、晚幼0.21、杆状0.17、分叶0.11),嗜酸粒0.07(杆状0.05、分叶0.02),嗜碱粒0.02,淋巴0.03。血粘度检查,全血粘度低切、中切、高切分别为11.78、6.97 、5.94 mPA.s,血浆粘度1.57 mPA.s,红细胞压积58.60%。考虑血液系统疾病引起的眼底改变,白血病可能性大,立即转入血液科治疗。2017年5月17日行骨髓细胞形态学分析,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原始细胞<0.01,粒系增生极度活跃,占94%;其中,嗜中性早幼粒以下各级细胞比值增高,占85.5%,嗜酸占2%,嗜碱占2.5%。部分呈类巨幼样改变;部分呈核浆发育不均衡;其余各系均不同程度受抑(图2)。BCR/ABL检测结果阳性。诊断: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


入院后予水化、碱化、羟基脲预治疗。治疗后7 d复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降为368.31×109个/L。治疗后10 d眼科复诊,患者双眼视物模糊伴右眼视野缺损症状无明显变化。眼部检查,双眼视力0.6+。双眼眼压正常。双眼视网膜静脉纡曲、扩张程度较初诊时稍减轻;视盘水肿,边界欠清(图3A,3B)。建议患者继续治疗原发病。2017年6月4日起行伊马替尼400 mg/d靶向药物治疗。2017年6月8日复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5×109个/L。随访1年期间白细胞计数稳定。治疗后3个月复查BCR-ABL转阴,持续至今。2017年6月26日(治疗后42 d)眼科复诊,患者眼部症状明显减轻。双眼视力0.8。眼底检查见双眼视网膜静脉轻度纡曲、扩张,视盘轻度水肿(图3C,3D)。治疗1年后患者于2018年6月4日眼科复诊,视物模糊及视野缺损症状消失。双眼视力0.8。眼底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图3E,3F)。

讨论 CML是一种骨髓增生性恶性克隆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无特异性,常伴腹胀、乏力及脾脏肿大,以眼部首发症状就诊极少。其引起眼底病变的可能机制是患者白血病细胞弥漫性异常增生,导致血流减慢,引起循环瘀滞,组织缺氧或氧合作用不足致血管扩张、纡曲和充盈,甚至微血管瘤的形成;而视盘水肿可能与继发的颅内压增高或白血病细胞的直接浸润相关[1-2]。白血病的眼底表现没有特异性,可表现为视盘水肿、视网膜血管纡曲和扩张、血管周白鞘、视网膜白色中心出血即Roth斑、微血管瘤、新生血管、棉绒斑等,在急性白血病高危者更常见;当累及脉络膜时甚至会导致视网膜脱离[3]。既往报道首诊于眼科的CML患者以视力大幅度下降、视网膜出血、视网膜脱离等原因就诊较常见[4-6]。而本例患者以视物模糊、右眼视野缺损为主诉就诊。综合该患者的体征及相关辅助检查,我们推测,白细胞大量浸润眼部组织以及血液的高粘滞性,一方面影响眼底血液循环,造成缺血缺氧;另一方面视盘水肿以及视神经的轴浆运输受阻使视野发生变化。遗憾的是该患者未行视野检查,无法明确视野缺损类型以作进一步的研究。
CML的自然病程分为慢性期、加速期和急变期,若不及时接受治疗生存期为2~3年。慢性期多在常规体检中发现,大多无典型症状。CML并发眼部病变时治疗目的在于迅速降低白细胞计数,目前多采取白血病清除、化学药物治疗等手段在2~3 d内迅速降低白细胞,之后长期服用靶向药物可实现远期生存。Huang和Sanjay[2]报道1例30岁女性患者因左眼视力下降伴眼前黑影遮挡就诊,眼底表现为视网膜前出血和Roth斑,经全身系统检查确诊为CML,同样降白细胞治疗后眼部症状好转。本例患者经降白细胞治疗后24 d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值;随白细胞计数的下降,眼底静脉纡曲、扩张及视盘水肿程度逐渐改善,眼部症状逐渐好转至正常。因此,CML患者以眼部症状首诊时,及时诊断与治疗对其生存预后有积极影响[7]。本例患者的诊治经验提示:(1)白血病患者的眼底表现多样,当出现双眼视网膜静脉瘀滞眼底改变时,需要与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血管炎等疾病仔细鉴别,特别是血液系统疾病的排查,实验室检查不容忽视;(2)白血病早发现、及时正确地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患者男,26岁。因双眼视物模糊伴右眼视野缺损2周于2017年5月11日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市立医院眼科就诊。否认既往全身及眼部疾病史。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6,左眼视力0.8。右眼眼压17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眼压18 mmHg。双眼无充血,角膜透明,前房深浅正常,丁达尔(-),瞳孔圆,光反应灵敏,晶状体透明,玻璃体点状混浊。双眼视盘隆起水肿,边界欠清,右眼较显著。双眼视网膜静脉纡曲、扩张伴血管鞘,动静脉交叉征(+)(图1A,1B)。眼部彩色超声多普勒(CDI)检查,双侧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睫状后短动脉血流速度较正常血流参数减低。FFA检查,臂视网膜循环时间为11 s,静脉早期可见静脉纡曲、扩张,随时间延长静脉管壁荧光着染,黄斑颞侧散在点状遮蔽荧光,后极部及周边弥漫点状强荧光,周边可见散在低灌注区(图1C~1F)。OCT检查,双眼视网膜表面见局灶线状强反射信号(图1G,1H)。2017年5月15日行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610.12×109个/L,淋巴细胞计数28.45×109个/L,嗜酸性粒细胞计数18.65×109个/L,红细胞计数2.00×1012个/L,血红蛋白83 g/L,红细胞压积21.22%。异常血细胞形态分析,中性粒0.88(中幼0.39、晚幼0.21、杆状0.17、分叶0.11),嗜酸粒0.07(杆状0.05、分叶0.02),嗜碱粒0.02,淋巴0.03。血粘度检查,全血粘度低切、中切、高切分别为11.78、6.97 、5.94 mPA.s,血浆粘度1.57 mPA.s,红细胞压积58.60%。考虑血液系统疾病引起的眼底改变,白血病可能性大,立即转入血液科治疗。2017年5月17日行骨髓细胞形态学分析,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原始细胞<0.01,粒系增生极度活跃,占94%;其中,嗜中性早幼粒以下各级细胞比值增高,占85.5%,嗜酸占2%,嗜碱占2.5%。部分呈类巨幼样改变;部分呈核浆发育不均衡;其余各系均不同程度受抑(图2)。BCR/ABL检测结果阳性。诊断: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


入院后予水化、碱化、羟基脲预治疗。治疗后7 d复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降为368.31×109个/L。治疗后10 d眼科复诊,患者双眼视物模糊伴右眼视野缺损症状无明显变化。眼部检查,双眼视力0.6+。双眼眼压正常。双眼视网膜静脉纡曲、扩张程度较初诊时稍减轻;视盘水肿,边界欠清(图3A,3B)。建议患者继续治疗原发病。2017年6月4日起行伊马替尼400 mg/d靶向药物治疗。2017年6月8日复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5×109个/L。随访1年期间白细胞计数稳定。治疗后3个月复查BCR-ABL转阴,持续至今。2017年6月26日(治疗后42 d)眼科复诊,患者眼部症状明显减轻。双眼视力0.8。眼底检查见双眼视网膜静脉轻度纡曲、扩张,视盘轻度水肿(图3C,3D)。治疗1年后患者于2018年6月4日眼科复诊,视物模糊及视野缺损症状消失。双眼视力0.8。眼底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图3E,3F)。

讨论 CML是一种骨髓增生性恶性克隆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无特异性,常伴腹胀、乏力及脾脏肿大,以眼部首发症状就诊极少。其引起眼底病变的可能机制是患者白血病细胞弥漫性异常增生,导致血流减慢,引起循环瘀滞,组织缺氧或氧合作用不足致血管扩张、纡曲和充盈,甚至微血管瘤的形成;而视盘水肿可能与继发的颅内压增高或白血病细胞的直接浸润相关[1-2]。白血病的眼底表现没有特异性,可表现为视盘水肿、视网膜血管纡曲和扩张、血管周白鞘、视网膜白色中心出血即Roth斑、微血管瘤、新生血管、棉绒斑等,在急性白血病高危者更常见;当累及脉络膜时甚至会导致视网膜脱离[3]。既往报道首诊于眼科的CML患者以视力大幅度下降、视网膜出血、视网膜脱离等原因就诊较常见[4-6]。而本例患者以视物模糊、右眼视野缺损为主诉就诊。综合该患者的体征及相关辅助检查,我们推测,白细胞大量浸润眼部组织以及血液的高粘滞性,一方面影响眼底血液循环,造成缺血缺氧;另一方面视盘水肿以及视神经的轴浆运输受阻使视野发生变化。遗憾的是该患者未行视野检查,无法明确视野缺损类型以作进一步的研究。
CML的自然病程分为慢性期、加速期和急变期,若不及时接受治疗生存期为2~3年。慢性期多在常规体检中发现,大多无典型症状。CML并发眼部病变时治疗目的在于迅速降低白细胞计数,目前多采取白血病清除、化学药物治疗等手段在2~3 d内迅速降低白细胞,之后长期服用靶向药物可实现远期生存。Huang和Sanjay[2]报道1例30岁女性患者因左眼视力下降伴眼前黑影遮挡就诊,眼底表现为视网膜前出血和Roth斑,经全身系统检查确诊为CML,同样降白细胞治疗后眼部症状好转。本例患者经降白细胞治疗后24 d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值;随白细胞计数的下降,眼底静脉纡曲、扩张及视盘水肿程度逐渐改善,眼部症状逐渐好转至正常。因此,CML患者以眼部症状首诊时,及时诊断与治疗对其生存预后有积极影响[7]。本例患者的诊治经验提示:(1)白血病患者的眼底表现多样,当出现双眼视网膜静脉瘀滞眼底改变时,需要与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血管炎等疾病仔细鉴别,特别是血液系统疾病的排查,实验室检查不容忽视;(2)白血病早发现、及时正确地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