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 杭州 310020;
  • 2. 浙江省人民医院眼科, 杭州 310020;
导出 下载 收藏 扫码 引用

目的 观察特发性视网膜前膜(ERM)患眼视网膜动脉角的改变,初步分析动脉角与基于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的ERM分级、视力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横断面临床研究。2018年11月至2023年1月于浙江省人民医院眼科及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检查确诊的单眼特发性ERM(IERM)患者187例187只眼(IERM组)纳入研究。将患者对侧健康眼作为对照组。所有受检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彩色照相、谱域OCT、OCT血管成像(OCTA)检查以及眼轴长度(AL)测量。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行BCVA检查,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采用OCTA仪测量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谱域OCT测量黄斑中心凹厚度(CMT)。参照文献中心凹内层异位的分级标准将ERM分为1~4级,分别为42、45、62、38只眼,并据此将IERM组再分为1级组、2级组、3级组、4级组。应用Image J软件在彩色眼底像上测量视网膜动脉角及1/2视网膜动脉角。多元线性回归分析BCVA与动脉角、1/2动脉角、CMT、FAZ面积、AL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IERM组患眼BCVA降低(t=9.727)、CMT增厚(t=12.452),FAZ面积缩小(t=-14.329)以及动脉角(t=-9.165)、1/2动脉角(t=-9.549)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IERM分级增大,动脉角、1/2动脉角显著减小(F=21.763、12.515,P<0.001)。其中,1级组与2级组动脉角及1/2动脉角、2级组与3级组1/2动脉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级组间动脉角、1/2动脉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ERM组不同分级亚组间CMT、 logMAR BCV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级组与4级组之间FAZ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级组间FAZ面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动脉角减小(P=0.013)、CMT增厚(P<0.001)与BCVA降低相关。结论 与健康眼比较,随ERM分级增大,动脉角显著减小;动脉角减小与IERM患眼视力降低相关。

引用本文: 项子怡, 毛剑波, 王勤美, 张正熙, 陈怡静, 张士安, 张晓雅, 钟静, 沈丽君. 特发性视网膜前膜视网膜动脉夹角变化与视力、光相干断层扫描分级的相关性研究.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4, 40(3): 190-195.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231103-00443 复制

版权信息: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华西期刊社《中华眼底病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改编

  • 上一篇

    《中国视网膜静脉阻塞临床诊疗路径专家共识》解读
  • 下一篇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所致黄斑囊样变性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