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 承德 067000;
导出 下载 收藏 扫码 引用

羟氯喹视网膜病变是在长期或过量使用羟氯喹后出现的一种眼部病变。该病变早期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常在疾病晚期发生严重的中心视力损伤时才被发现。其发病机制主要包括羟氯喹具有促黑色素性、诱导视网膜色素上皮变性、亲溶酶体作用及干扰视觉周期。近年来,随着视网膜成像技术的发展及对羟氯喹视网膜病变的深入研究,在早期阶段可出现视网膜和脉络膜厚度及血管等特征性的眼底结构改变。这不仅为羟氯喹视网膜病变的早期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探索其发病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临床医生熟练掌握相关的眼底改变和发病机制,将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同时也能最大程度地避免患者发生不可逆的中心视力损伤。

引用本文: 钟永芳, 许雪妹, 王海彬. 羟氯喹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及相关眼底改变的研究进展.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24, 40(9): 729-732. doi: 10.3760/cma.j.cn511434-20231226-00509 复制

版权信息: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华西期刊社《中华眼底病杂志》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改编

  • 上一篇

    巩膜扣带手术后光感受器缺损1例
  • 下一篇

    肥大细胞在非过敏性眼底疾病中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