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討動脈導管未閉(PDA)合并重度肺動脈高壓(PH)患者外科手術治療與介入封堵治療的適應證和治療效果。 方法 回顧分析1998年5月至2008年5月我科收治的30例PDA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14例,女16例;年齡14~41歲,平均年齡25.8歲。18例行外科手術治療,12例行介入封堵治療。 結果 經(jīng)外科手術和介入封堵治療患者術后即刻的肺動脈收縮壓(608±120 mm Hg vs. 100.2±14.2 mm Hg; 60.3±11.6 mm Hg vs. 108.4±17.6 mm Hg)和平均肺動脈壓(401±98 mm Hg vs. 76.1±11.3 mm Hg; 40.2±10.5 mm Hg vs. 79.5±13.6 mm Hg)均較術前明顯降低(Plt;0.05)。術后4例手術患者中有2例出現(xiàn)聲音嘶啞,2例殘余分流;介入封堵治療患者術后未出現(xiàn)明顯并發(fā)癥。隨訪29例,隨訪時間3個月~2年;1例失訪。隨訪期間患者無明顯胸悶、氣促等,超聲心動圖檢查大動脈水平未探及殘余分流,1例術前伴有心房顫動的患者在封堵術后2個月時猝死,死亡原因不明。28例患者術后90 d復查超聲心動圖提示:肺動脈收縮壓均較術前明顯降低(Plt;0.05),兩種治療方法的療效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 結論 介入封堵治療PDA合并重度PH的患者與外科手術治療相比較具有創(chuàng)傷小、風險小、并發(fā)癥少和恢復快等優(yōu)點,尤其是介入封堵治療可行試驗性封堵,對鑒別動力性和阻力性PH具有不可替代的優(yōu)越性。但一些特殊類型的PDA患者仍需外科手術治療。
摘要: 目的 探討電視胸腔鏡(VATS)下鉗閉與導管介入封堵治療先天性心臟病動脈導管未閉(PDA)的手術方法,以減輕手術創(chuàng)傷,提高手術效果。 方法 1995年11月至2009年9月福建省立醫(yī)院心外科共收治動脈導管未閉患者312例,其中胸腔鏡下鉗閉(VATS組)252例,男78例,女174例;年齡7 d~31歲(9.16±8.91歲);均在全胸腔鏡下鈦夾鉗閉未閉動脈導管。導管介入封堵(PCO組)治療60例,男17例,女43例;年齡4~57歲(25.55±14.10歲); 采用Amplatzer方法封堵。對兩組患者的手術效果、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住院費用等臨床指標進行比較分析。 結果 VATS組患者均成功鉗閉動脈導管,無殘余分流;PCO組3例(5%)患者有少量殘余分流;兩組患者均無死亡;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 PCO組均短于VATS組(70.20±31.20 min vs. 112.50±16.30 min,t=6.344,P=0.002; 4.70±2.20 d vs. 6.50±2.80 d, t=3.241,P=0.022),但平均住院費用PCO組顯著高于VATS組(23 222.00±4 333.40元/例 vs. 8 904.50±2 634.60元/例,t=25.360,P=0.000)。 結論 與導管介入封堵手術比較,VATS下動脈導管鉗閉術,特別適用于新生兒和嬰幼兒,手術效果滿意,費用僅為導管介入封堵手術的1/3。
目的分析房間隔缺損合并三尖瓣反流行房間隔缺損封堵術的治療效果。 方法自2006年7月至2012年1月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新華醫(yī)院共對98例房間隔缺損合并三尖瓣反流患者施行房間隔缺損封堵術治療,其中男36例、女62例,手術年齡2個月至80歲。所有房間隔缺損均為繼發(fā)孔型,房間隔缺損直徑3~23mm。其中合并輕度三尖瓣關閉不全60例,中度三尖瓣關閉不全28例,重度三尖瓣關閉不全10例。所有患者均行房間隔缺損封堵術,其中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DSA)下封堵51例,經(jīng)胸小切口封堵46例,經(jīng)胸超聲心動圖引導下封堵1例。術后對患者進行超聲心動圖隨訪,觀察封堵術后三尖瓣反流的變化情況。 結果圍術期無死亡,1例手術失敗,術后第3 d出現(xiàn)房間隔缺損殘余分流;1例于術后第3 d異常出血,再次開胸止血;其余患者恢復順利。隨訪84例,隨訪時間1~64(26.56±21.35)個月。隨訪期間術后第3 d出現(xiàn)房間隔缺損殘余分流患者隨訪至術后6個月時無明顯好轉,轉為開胸手術。73例(86.90%)三尖瓣反流均有不同程度的減輕,其中10例三尖瓣重度反流改善為輕度反流8例,中度反流1例,1例無改善;26例三尖瓣中度反流改善為無反流6例、輕度反流18例、2例無改善;48例三尖瓣輕度反流改善為無反流40例,8例無明顯改善。 結論房間隔缺損合并三尖瓣反流的患者,對三尖瓣的處理可持保守治療態(tài)度,單純房間隔缺損封堵即可獲得良好的效果,同時也避免體外循環(huán)造成的心肌損傷、肺損傷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目的 評價小兒先天性心臟病術后大型體肺側枝動脈經(jīng)皮介入封堵的結果及總結相關經(jīng)驗。 方法 回顧性分析 2013 年 1 月至 2017 年 2 月所有先天性心臟病術后發(fā)現(xiàn)大型體肺側枝動脈而行經(jīng)皮介入封堵 52 例患兒的臨床資料。其中男 38 例、女 14 例,月齡 10.0 (14.0)個月,體重 8.6(4.4)kg。51 例患兒為紫紺型先天性心臟病,1 例患兒為非紫紺型。49 例患兒行根治手術,3 例患兒行 Blalock-Taussig 分流術。 結果 術后大型體肺側枝動脈具有典型的臨床表現(xiàn):左房壓增高、局灶性肺滲出、血性泡沫痰。封堵離手術結束時間為 5(9)d,呼吸機輔助時間 239(480)h,封堵后呼吸機輔助時間 72(159)h,住 ICU 時間 19 (29) d。全組無死亡病例。 結論 術后造影可以診斷大型體肺側枝動脈,早期介入封堵大型體肺側枝動脈具有簡單、安全、有效的優(yōu)點。
目的 采用 Meta 分析的方法評價經(jīng)胸微創(chuàng)封堵術與經(jīng)導管介入封堵術治療簡單先天性心臟?。ㄏ刃牟。┑寞熜?。 方法 計算機檢索 PubMed、EMbase、Scopus、the Cochrane library、維普、萬方、CNKI 相關文獻。根據(jù)納入標準查找有關對比經(jīng)胸微創(chuàng)封堵術與經(jīng)導管介入封堵術治療先天性心臟病療效的文獻。由 2 位評價者獨立選擇研究、提取數(shù)據(jù)和評估方法學質量后,采用 Revman 5.3 軟件對文獻數(shù)據(jù)進行效應量合成。 結果 最終共納入 12 項研究,其中 8 項關于繼發(fā)性房間隔缺損(ASD)治療的研究,2 項關于室間隔缺損(VSD)治療的研究,2 項關于動脈導管未閉(PDA)治療的研究,共納入病例 1 423 例。在 VSD、ASD、PDA 三種簡單先心病的治療中,經(jīng)導管介入封堵治療在并發(fā)癥率上低于經(jīng)胸微創(chuàng)封堵[OR=5.62,95%CI(2.78,11.36),P<0.001],其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手術成功率[OR=1.65,95%CI(0.92,2.98),P=0.09]及術后即刻[OR=0.75,95%CI(0.40,1.41),P=0.37]和長期[OR=0.72,95%CI(0.25,2.05),P=0.54]殘余分流,經(jīng)胸微創(chuàng)封堵術與經(jīng)導管介入封堵術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關于手術成功率和并發(fā)癥率的漏斗圖均未發(fā)現(xiàn)明顯發(fā)表偏倚。 結論 在 VSD、ASD、PDA 三種簡單先心病的治療中,與經(jīng)導管介入封堵相比,經(jīng)胸微創(chuàng)封堵治療的并發(fā)癥率更高,而手術成功率及術后殘余分流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由于本文為基于回顧性研究的 Meta 分析,因此證據(jù)等級較低,為進一步闡明兩種治療方式在簡單先天性心臟病中治療的優(yōu)缺點還需設計大樣本的隨機對照研究。
目的比較不同手術方式對小兒動脈導管未閉的治療效果。方法回顧性分析 2016 年 1 月 1 日至 2017 年 12 月 31 日于我院胸心外科行手術治療的先天性動脈導管未閉患兒 38 例為觀察組(動脈導管未閉切斷縫合術 12 例,動脈導管未閉結扎術 26 例,男 14 例、女 24 例,年齡 0.08~8.67 歲)。隨機抽取同期于心內(nèi)科行介入封堵術的動脈導管未閉患兒 38 例為對照組(均行介入封堵術,男 17 例、女 21 例,年齡 0.50~5.42 歲)。比較兩組患兒臨床效果。結果觀察組手術時間、術后住院時間、輸血情況均長于或多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兩組患兒術中出血量、術后并發(fā)癥情況方面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單一動脈導管未閉或者管徑較小的患兒,行介入封堵術創(chuàng)傷更小、恢復更快,而對于低體重、早產(chǎn)兒、合并有其他心內(nèi)畸形或導管粗大、合并中-重度肺動脈高壓情況的動脈導管未閉的患兒,外科手術更加合適。
目的探討復雜型肺動靜脈瘺(PAVF)的臨床特點及診療措施,豐富診療經(jīng)驗。方法對四川大學華西醫(yī)院 1 例復雜型 PAVF 患者的發(fā)病過程、臨床表現(xiàn)、影像學特點及診治經(jīng)過進行分析。以“complex pulmonary arteriovenous fistula(malformation)”在 PubMed 數(shù)據(jù)庫進行檢索,以“復雜型動靜脈瘺”在中國知網(wǎng)及萬方數(shù)據(jù)庫中進行檢索,檢索時間為 1997 年 1 月至 2018 4 月年,篩選文獻并進行文獻復習。結果患者女性,47 歲,因“反復鼻衄 40 年,間斷咯血 20 年,頭痛、頭暈,伴胸痛、胸悶、乏力、左半身感覺障礙 4 年,加重 3 個月”于 2018 年 1 月 23 日就診。胸部 CT 血管造影提示右肺中葉內(nèi)外側段、下葉外基底段及左肺下葉內(nèi)前基底段、外基底段多發(fā)結節(jié)影,增強掃描見增粗肺動脈血管與上述病灶相連,邊緣見伴行的粗大引流靜脈(多為肺靜脈)。肺部血管重建可見:復雜型 PAVF 異常的分支血管。診斷為:復雜型 PAVF。入院后行 PAVF 介入封堵術治療后好轉出院,末次隨訪療效滿意。文獻檢索并經(jīng)過嚴格篩選獲得文獻報道 6 篇,其中中文文獻 4 篇,英文文獻 2 篇,包含 10 例患者,其中男 8 例,女 2 例,平均年齡(9.7±7.0)歲,臨床表現(xiàn)多為活動后氣短、發(fā)紺、咯血,均經(jīng) PAVF 介入封堵術治療后好轉。結論復雜型 PAVF 是一種非常罕見的肺部血管發(fā)育畸形性疾病,臨床表現(xiàn)主要有低氧血癥、勞力性呼吸困難、咯血等,首選介入封堵術治療,短期隨訪,臨床效果滿意。
目的對隱源性腦梗死合并卵圓孔未閉行介入封堵術的病例進行分析,評價卵圓孔未閉介入封堵治療預防腦梗死再發(fā)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顧研究 2015 年 1 月—2018 年 8 月于綿陽市中心醫(yī)院就診,并確診為腦梗死合并卵圓孔未閉,同時接受介入封堵治療的 24 例患者資料,收集其相關病史、臨床輔助檢查和治療過程?;颊咴陂T診復診時完善檢查(心電圖、右心聲學造影、經(jīng)顱多普勒超聲發(fā)泡試驗、頭顱影像學等),同時評估臨床表現(xiàn),結合定期電話及門診隨訪,評價腦梗死有無再發(fā),評估有無術后并發(fā)癥。結果共納入 24 例患者,其中男 11 例,女 13 例;年齡 16~72 歲,平均 49 歲;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評分≤5 分者 19 例,>5 分者 5 例。24 例患者術前行顱腦 MRI 等檢查明確存在神經(jīng)系統(tǒng)事件,其中單側腦梗死灶 21 例,雙側腦梗死 3 例;單發(fā)病灶 10 例,多發(fā)病灶 14 例;皮質梗死 9 例,皮質下梗死 15 例;前循環(huán)受累 14 例,后循環(huán)受累 8 例,前后循環(huán)均受累 2 例;腔隙性梗死 11 例,非腔隙性梗死 13 例。24 例患者擇期行介入治療封堵卵圓孔,全部封堵成功,住院期間及出院后隨訪 3、6、12 個月均無并發(fā)癥,均未再發(fā)生腦梗死。結論運用介入封堵的方法治療卵圓孔未閉從而預防腦梗死再發(fā)的效果顯著,且手術安全性高,術后并發(fā)癥少見。
目的探索不同介入封堵入路治療小兒動脈導管未閉(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顧性納入 2019—2020 年阜外醫(yī)院收治的≤7 歲行介入治療的 PDA 患者。根據(jù)不同介入封堵入路將患者分為 3 組,常規(guī)動靜脈組、單純靜脈組和逆行股動脈組。比較患者的臨床資料。結果共納入220例患者,其中男 78 例、女 142 例,年齡(3.21±1.73)歲,體重(14.99±5.35)kg,身高(96.19±15.77)cm,平均 PDA 直徑(3.35±1.34)mm。85 例患者采用常規(guī)動靜脈法,104 例采用單純靜脈法,31 例采用逆行股動脈法。逆行股動脈組 PDA 直徑最?。郏?.44±1.43)mm vs.(1.99±0.55)mm;(3.69±1.17)mm vs.(1.99±0.55)mm,P<0.001];單純靜脈組術中造影劑用量最少[40(30,50)mL vs. 20(20,30)mL;35(25,50)mL vs. 20(20,30)mL,P≤0.001],手術時間最短[32(26,44)min vs. 25(23,30)min;29(25,38)min vs. 25(23,30)min,P<0.05];常規(guī)動靜脈組住院時間最長[3(3,5)d vs. 4(3,6)d;4(3,5)d vs. 4(3,6)d,P<0.05]。術后并發(fā)癥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單純經(jīng)靜脈入路 PDA 封堵術安全有效;逆行股動脈入路對直徑較小的 PDA 具有簡化手術流程等優(yōu)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