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西醫(yī)學期刊出版社
關鍵詞
  • 標題
  • 作者
  • 關鍵詞
  • 摘要
高級搜索
高級搜索

搜索

找到 關鍵詞 包含"后肢缺血模型" 2條結果
  • 2型糖尿病大鼠后肢缺血模型的建立及評價△

    目的 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后肢缺血模型并進行評價,為后續(xù)的干預實驗提供研究平臺。方法 將15只SD大鼠隨機分為正常對照組、糖尿病組及糖尿病后肢缺血組,每組5只。糖尿病組及糖尿病后肢缺血組的10只大鼠均給予高脂飲食喂養(yǎng)4周后,腹腔注射鏈脲佐菌素(STZ,40 mg/kg)以建立2型糖尿病模型。糖尿病后肢缺血組大鼠建模成功后行雙側髂總動脈結扎術以建立后肢缺血模型,正常對照組和糖尿病組大鼠僅分離髂總動脈,不予結扎。2周后對3組大鼠股動脈的起始段行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以檢測股動脈的血流峰值速度和血流加速時間;取缺血部位的小腿三頭肌及大腿股四頭肌組織,分別行HE染色及免疫組化SP染色,以觀察3組大鼠肌細胞的營養(yǎng)狀況及血管再生情況。結果 后肢缺血模型建模2周后,正常對照組、糖尿病組和糖尿病后肢缺血組大鼠的血流峰值速度分別為(22.49±3.02) cm/s、(17.36±2.60) cm/s和(11.23±1.26) cm/s,血流加速時間分別為(0.080±0.009) s、(0.120±0.009) s和(0.160±0.020) s,糖尿病后肢缺血組大鼠的股動脈血流峰值速度小于正常對照組和糖尿病組(P<0.05),而血流加速時間較長(P<0.05)。HE染色結果顯示:糖尿病后肢缺血組大鼠小腿三頭肌的結構破壞,有大量炎癥細胞浸潤,肌肉損傷程度重于正常對照組和糖尿病組。免疫組化SP染色結果顯示:糖尿病后肢缺血組大鼠大腿股四頭肌的毛細血管密度〔(1.40±0.55) 個/HPF〕小于正常對照組 〔(6.80±0.84) 個/HPF〕及糖尿病組〔(4.60±0.55)個/HPF〕,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SD大鼠給予高脂飲食聯(lián)合小劑量STZ注射可以成功誘導2型糖尿病模型,在此模型基礎上結扎髂總動脈可以成功制備糖尿病后肢缺血模型。

    發(fā)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生肌玉紅膠原促進大鼠后肢缺血組織血管新生的實驗研究△

    目的 探討生肌玉紅膠原在缺血組織中促進血管新生的作用效果及其作用機理。方法 Wistar大鼠48只按隨機配對方法隨機均分為空白組、對照組(膠原)及實驗組(生肌玉紅膠原)3組;在大鼠后肢缺血模型基礎上于大鼠右后肢缺血組織中植入不同的膠原制劑,分別于模型制作術后3,7、14及28d取埋植的膠原制劑標本及標本周圍約0.5cm 范圍的缺血肌肉組織。通過激光散斑成像系統(tǒng)觀察大鼠右后肢缺血模型制作術后各時點的血流灌注情況,采用光度計法測定膠原制劑(生肌玉紅膠原)內的血紅蛋白含量,采用免疫組化染色方法檢測標本周圍肉芽組織中的微血管計數(shù),采用實時熒光定量RT-PCR 方法檢測缺血肌肉組織中各時點低氧誘導因子(HIF)-1αmRNA以及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 mRNA的表達。結果 大鼠右后肢缺血模型制作成功即刻大鼠患肢呈現(xiàn)明顯的缺血狀態(tài),其血流灌注值明顯低于術前(P <0.01);在術后3d卻呈明顯的充血狀態(tài),其血流灌注值明顯升高,且略高于術前水平,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在術后7~14d大鼠患肢的血流灌注值呈逐漸下降趨勢,至術后28d又開始回升, 該3個時點實驗組大鼠患肢的血流灌注值均高于空白組(P <0.05), 對照組與空白組比較其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術后7及14d實驗組大鼠肢體的血流灌注值高于對照組(P <0.05)。各時點實驗組膠原標本內血紅蛋白含量均高于對照組 (P <0.01)。實驗組微血管計數(shù)于術后7及14d高于對照組(P <0.05); 實驗組術后各時點HIF-1α mRNA及VEGF mRNA的表達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和空白組(P <0.05),而對照組與空白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結論 生肌玉紅膠原通過誘導HIF-1α mRNA及VEGF mRNA血管新生相關基因的表達而改善缺血組織的血流灌注,促進微血管新生,從而達到促進組織修復的功效。

    發(fā)表時間:2016-09-08 10:25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共1頁 上一頁 1 下一頁

Format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