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比較七氟醚吸入麻醉和丙泊酚、瑞芬太尼靜脈麻醉用于小兒手術的臨床效果。方法:100例1~8歲的患兒隨機分為丙泊酚、瑞芬太尼組(A組)與七氟醚吸入組(B組)。麻醉誘導后,A組持續(xù)輸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維持麻醉,B組吸入七氟醚維持麻醉。術中根據生命體征調整丙泊酚、瑞芬太尼的輸注速度及七氟醚的吸入濃度,記錄術中循環(huán)變化、術后麻醉恢復情況。結果:與B組相比,A組術中MAP下降明顯(Plt;005)。結論:與A組相比,B組術中生命體征控制平穩(wěn);術后清醒迅速、完全、平穩(wěn),拔管時間無明顯差異。
全身麻醉藥物被認為是造成手術后認知功能障礙的重要因素之一,前期實驗大都是推理性和描述性的,樣本規(guī)模小,不能充分說明兩者間的關系。為今后從大腦神經元形態(tài)學和神經生物學研究方面獲得突破,現(xiàn)從吸入麻醉藥、靜脈麻醉藥各自對認知功能的影響和可能機制,以及不同麻醉藥的比較等方面進行綜述。
圍手術期間由于手術本身的影響以及血流動力學變化可以導致全身各個系統(tǒng)、器官特別是腦缺血等損傷,因此對大腦等重要器官的保護是臨床重要課題。圍麻醉期間所使用的吸入麻醉劑很早就被報道有器官保護作用,大量動物實驗已經證實吸入麻醉藥的預處理和后處理有腦保護作用。其腦保護作用機制主要涉及調節(jié)鈣離子濃度,降低谷氨酸鹽的神經毒性,抑制N-甲基-D-天冬氨酸受體活性等?,F(xiàn)對吸入麻醉藥腦保護作用的不同影響因素及可能的作用機制進行綜述。
目的評估心臟手術中麻醉藥物的選擇(丙泊酚或吸入麻醉藥物)與術后譫妄發(fā)生的關系。方法本研究為一項回顧性研究,篩選 2018 年 10 月至 2019 年 3 月于四川大學華西醫(yī)院行擇期體外循環(huán)下心臟手術成年患者。根據誘導后麻醉維持藥物(包括體外循環(huán)期間),將患者分為丙泊酚組和吸入麻醉組。主要結局指標為術后 3 d 譫妄發(fā)生率。使用 logistic 回歸分析來確定麻醉藥物與術后譫妄發(fā)生的關系。結果共納入 197 例符合納入標準的受試患者,平均年齡 53 歲,女性占 51.8%(102/197)。整體譫妄發(fā)生率為 21.3%(42/197),丙泊酚組為 21.4%(21/98),吸入麻醉組為 21.2%(21/99),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RR=1.01,95%CI 0.51~2.00,P=0.970)。采用 logistic 回歸模型校正相關混雜因素后,顯示麻醉維持藥物不是心臟手術術后譫妄發(fā)生的危險因素(OR=1.05,95%CI 0.48~2.32,P=0.900)。結論體外循環(huán)下心臟手術術中麻醉維持藥物(丙泊酚或吸入麻醉藥物)的選擇不增加術后譫妄的發(fā)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