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系統(tǒng)評價胺碘酮治療急性心肌梗死溶栓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療效,為合理制定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療方案提供高質量證據(jù)。方法 計算機檢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2012年第3期)、CBM、CNKI、VIP及WanFang Date數(shù)據(jù)庫,全面收集胺碘酮治療急性心肌梗死溶栓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隨機對照試驗(RCT),檢索時限均為建庫至2013年1月,并追溯納入研究的參考文獻。由兩位研究者按照納入與排除標準獨立篩選文獻、提取資料和評價質量后,采用RevMan 5.1軟件進行Meta分析。結果 共納入5個RCT,440例患者。Meta分析結果顯示:與空白對照組比較,胺碘酮組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溶栓術后RA的總發(fā)生率[RR=0.60,95%CI(0.48,0.74),Plt;0.000 01]和室顫發(fā)生率[RR=0.47,95%CI(0.26,0.85),P=0.01],且不影響溶栓術后冠脈再通率[RR=1.00,95%CI(0.88,1.15),P=0.94],但不能降低術后病死率[RR=0.33,95%CI(0.10,1.09),P=0.07]。結論 現(xiàn)有證據(jù)表明,胺碘酮能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溶栓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發(fā)生率,但未能降低病死率。受納入研究質量和數(shù)量限制,上述結論尚需更多高質量RCT結果加以驗證。
目的 評價不同藥物、劑量、給藥途徑(靜脈或動脈)的溶栓療法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療效和安全性.方法 應用國際Cochrane協(xié)作網的系統(tǒng)評價方法對全世界關于不同藥物、劑量、給藥途徑溶栓療法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隨機和半隨機對照試驗進行了系統(tǒng)評價.結果 共收集到14個已完成的隨機對照試驗,8個試驗(共包括1334例病人)符合納入標準,其中6個試驗比較了不同劑量的t-PA和尿激酶的療效,3個試驗比較了不同藥物的療效.高劑量溶栓治療組致死性顱內出血事件較低劑量溶栓治療組顯著增加(OR5.02,95%CI1.56-16.18),高劑量溶栓治療組呈現(xiàn)早期死亡或嚴重出血增加的趨勢但未達到統(tǒng)計學意義,遠期死亡或顱外出血在高、低劑量組之間無明顯差異,不同溶栓藥物效果的比較無顯著差異.結論 目前尚無足夠證據(jù)證明是否低劑量溶栓藥物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比高劑量更為安全和有效,亦不能作出一種溶栓藥物比另一種更好或哪種給藥途徑更佳的結論.本系統(tǒng)評價的更新版將于近期在Cochrane圖書館發(fā)表.
評價急性肺栓塞溶栓治療的臨床療效與安全性.通過電子檢索Cochrane氣道組注冊庫(來自MEDLINE,EMBASE,CINAHL標準化檢索)截止到2003年4月,手檢呼吸系統(tǒng)的雜志和會議摘要.納入所有采用溶栓治療并繼以肝素治療或外科干預作比較的臨床隨機對照試驗,排除不同溶栓之間或同一溶栓不同劑量之間比較的臨床隨機對照試驗.兩個評價員獨立挑選納入的試驗,評價試驗的質量及提取數(shù)據(jù).
目的 總結急性心肌梗死溶栓過程中再灌注心律失常(RA)的特點,指導臨床護理工作。 方法 回顧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4月間152例靜脈溶栓成功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析梗死部位和時間的特點。 結果 急性心肌梗死前壁梗死發(fā)生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比例較高,下后壁梗死發(fā)生緩慢型心律失常的比例較高。RA的發(fā)生在溶栓后60~90 min時間段和30~60 min時間段的比例較高。 結論 臨床護士應加強對RA特點的認識,重視早期預測和防治,可減少RA帶來的危害,從而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搶救成功率。
目的評價手術與溶栓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療效。方法回顧性收集新疆醫(yī)科大學兩所附屬醫(yī)院住院的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86例,根據(jù)治療方式分為溶栓組與手術組,溶栓組74例,手術組12例。手術組運用Fogarty 導管取栓加溶栓; 溶栓組運用藥物治療(尿激酶或降纖酶)。結果出院時手術組治愈8例,好轉4例,沒有無效病例; 溶栓組治愈15例,好轉50例,無效9例。隨訪3~100個月,平均27個月。手術組瓣膜功能正常者6例,溶栓組有9例。手術組的急性期緩解率、遠期通暢率、瓣膜功能正常率均明顯高于溶栓組(Plt;0.05),且手術組血栓后綜合征發(fā)生率明顯低于溶栓組(Plt;0.05)。結論早期手術能夠保持深靜脈通暢及瓣膜的完整性,能夠減少深靜脈血栓后綜合征,早期溶栓僅能減輕癥狀,但不能減少瓣膜的損害。
目的 探討肝前型門靜脈高壓癥的臨床特點、診斷、治療方法的選擇及療效。方法 回顧性分析第二炮兵總醫(yī)院及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2000年1月至2009年5月期間收治的46例肝前型門靜脈高壓癥(包括2例Abernethy畸形)患者的臨床資料。 全部患者均根據(jù)間接門靜脈造影、CT血管造影和(或)彩超檢查結果確診為肝前型門靜脈高壓癥。行腸系膜上靜脈-下腔靜脈分流術23例; 脾切除、脾靜脈-腎靜脈分流術8例; 門靜脈-下腔靜脈分流術1例; 附臍靜脈-頸內靜脈分流術2例; 門奇靜脈斷流術3例; 脾切除、門奇靜脈斷流術1例; 乙狀結腸暫時性造瘺,6個月后閉瘺1例; 大部分小腸切除術1例; 經股動脈插管溶栓4例; 未行手術2例,僅給予護肝及對癥治療。結果 44例患者隨訪2個月~5年,平均23.4個月,1例未手術者失訪。 34例行分流手術治療的患者術后脾功能亢進癥狀消失,未再發(fā)生上消化道出血; 行斷流術者術后13個月及2 年因再次出血行腸系膜上靜脈-下腔靜脈分流術2例; 斷流術后8個月因再次出血死亡1例; 溶栓治療后40 d因腸壞死死亡1例,1例未手術的患兒出院4個月后再次出現(xiàn)黑便經保守治療好轉。結論 肝前型門靜脈高壓癥的治療以降低門靜脈壓力為主,各種分流手術及腸系膜上動脈和(或)脾動脈置管溶栓安全有效,但需根據(jù)個體情況施行。
目的 探討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療效果。方法 回顧性分析我院1999年12月至2004年2月收治的126例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非手術治療的資料。結果 臨床治愈85例 (67.5%),良好34例 (27.0%),進步5例(4.0%),無效2例(1.6%),總有效率為98.4%(124/126)。結論 絕大多數(shù)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患者可以經溶栓和抗凝為主的非手術治療達到滿意的治療效果,關鍵是早診斷及早期合理用藥。
肺血栓栓塞癥; 右室功能不全; 溶栓療法; 抗凝療法
目的 評價急診應用瑞替普酶與阿替普酶溶栓治療急性大面積肺栓塞的療效, 尋找最佳治療方案。方法 回顧性分析華北石油總醫(yī)院2005 年1 月至2009 年12 月經急診收治的急性大面積肺栓塞的42 例患者, 其中瑞替普酶組18 例, 阿替普酶組24 例, 分別予以靜脈溶栓治療, 觀察溶栓有效率、出血不良反應及住院期間的病死率。結果 經急診溶栓治療后瑞替普酶組溶栓有效率為 88. 9%, 發(fā)生輕度出血3 例, 中度出血1 例, 住院期間死亡患者2 例; 阿替普酶組溶栓有效率為75% , 輕度出血3 例, 中度出血2 例, 住院期間死亡患者3 例。兩組溶栓有效率、出血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及住院期間病死率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結論 瑞替普酶與阿替普酶均適用于急性大面積肺栓塞的溶栓治療, 由于瑞替普酶溶栓便捷易行, 因而更適合于急診溶栓治療。
目的 分析探討血壓正常伴右心功能不全( RVD) 的急性肺栓塞( APE) 患者的臨床特點, 以提高APE 的診治水平。方法 回顧性分析天津醫(yī)科大學總醫(yī)院2009 年1 月至2012 年1 月確診的130 例血壓正常的APE 住院患者臨床資料。經超聲心動圖檢查發(fā)現(xiàn)伴RVD 患者41 例( RVD 組) , 不伴RVD 患者89 例( 非RVD 組) , 對兩組患者的臨床特點、高危因素、診斷及治療進行對比分析。結果 RVD組患者的臨床癥狀和體征中, 暈厥( 34.1% 比7. 8% ) 、心動過速( 41.4% 比21.3% ) 、 P2 亢進( 46.3% 比25.8% ) 、頸靜脈充盈( 12.1% 比1.1% ) 、發(fā)紺( 26.8% 比8.9% ) 的發(fā)生率均高于非RVD 組患者( P lt; 0.05) 。螺旋CT 肺血管造影( CTPA) 提示RVD 組患者血栓栓塞累及近端肺動脈發(fā)生率( 58.3% 比8.3% ) 和肺葉肺動脈發(fā)生率( 77.8% 比51.2% ) 均高于非RVD 組患者( P lt;0.001, P lt;0.05) 。RVD 組患者中13 例給予溶栓加序貫抗凝治療, 28 例給予單純抗凝治療。溶栓或抗凝治療后組內臨床指標[ 心率、PaCO2 、肺泡動脈氧分壓差( AaDO2 ) 、肺動脈收縮壓( PASP) 、三尖瓣反流壓差( TRPG) ] 均有明顯改善( P lt;0.001) 。但溶栓治療患者治療費用、小出血發(fā)生率均大于單純抗凝治療患者( P lt; 0.05) , 治療后AaDO2 、PASP、TRPG 均小于單純抗凝治療患者( P lt; 0.05) 。結論 對于 CTPA 提示中央型肺動脈栓塞和/ 或出現(xiàn)暈厥、心動過速等臨床癥狀和體征的APE 患者, 需要及時明確有無RVD。對無惡化風險血壓正常伴RVD 的APE 患者, 采取抗凝治療可以獲得較高的療效費用效益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