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討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CABG)后患者高血糖的特點。方法 連續(xù)選擇中山醫(yī)院2005年1月~2005年12月行CABG的患者,收集患者有無糖尿病史、術前術后血糖水平、術后高血糖和血糖峰值的出現(xiàn)時間等資料。按術前有無糖尿病分為糖尿病組和非糖尿病組,比較分析兩組的差異。結果 共納入200例患者,術后高血糖發(fā)生率77%,且99.4%出現(xiàn)在入住重癥加強醫(yī)療病房(ICU)24 h以內(nèi),其發(fā)生與是否患有糖尿病無關系(χ2=2.58,P=0.108),與術前血糖≥6.1 mmol/L有關(χ2=12.31,P=0.000)。全組出現(xiàn)血糖峰值的中位時間為10 h,80%出現(xiàn)在入ICU 24 h之內(nèi);非糖尿病患者術后血糖峰值的出現(xiàn)時間較糖尿病組早(中位數(shù)8.5 h比18.5 h,P=0.02);術后高血糖患者的血糖峰值出現(xiàn)的中位時間為10.5 h,75.3%出現(xiàn)在入ICU 24 h內(nèi)。結論 CABG后高血糖的發(fā)生率很高,且絕大多數(shù)出現(xiàn)在術后24 h以內(nèi),術前血糖較高的患者術后高血糖的發(fā)生率明顯升高。
肺曲霉病是由曲霉感染或吸入曲霉病原引起的一組急慢性肺部病變,臨床上一般將肺曲霉病分為曲菌球、變態(tài)反應性支氣管肺曲霉病和侵襲性肺曲霉病(IPA)三種類型,其中IPA危害最大、病死率最高。現(xiàn)將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呼吸科2005年4月~2007年4月診斷的11例IPA報告如下。
目的 研究術前肺通氣功能在評價心臟外科手術預后中的價值。方法 采用回顧性分析的方法, 選擇2007 年1 月至2008 年12 月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心臟外科住院的冠心病和心瓣膜病患者。分析未施行手術的情況及術后不良預后指標: 術后院內(nèi)死亡、人工氣道時間延長( ≥3 d) 或ICU停留時間延長( ≥5 d) 與肺通氣功能分級的關系。結果 共入選422 例, 通氣功能障礙發(fā)生率55. 0% , 其中限制性27. 5% , 阻塞性15. 6%, 混合性11. 8% 。肺功能障礙分級: 輕度34. 6%, 中度15. 2% , 重度5. 2% 。完成術前檢查而放棄手術的42 例患者中, 源于肺功能障礙50. 0%。在輕度、中度和重度障礙組中, 未手術的比例分別為1. 4% 、15. 6% 和40. 9% ( P lt; 0. 001) 。手術患者中住院死亡率3. 1% , 人工氣道時間延長8. 2%, ICU 停留時間延長11. 2% , 術后預后不良12. 1%, 不同肺功能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 gt;0. 05) 。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顯示體外循環(huán)是術后不良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 而限制性肺功能障礙患者術后不良預后的發(fā)生率低( P lt;0. 05) 。結論 心臟外科患者術前肺功能障礙的發(fā)生率高。重度肺功能障礙是放棄手術的重要因素, 但可能不是手術的絕對禁忌證。
臨床上常見的“單肺”情況有肺結核所致毀損肺、一側(cè)肺不張和一側(cè)肺手術切除,由于顯著的氣道一肺容量變化和呼吸力學改變,其通氣特點應與常規(guī)通氣有明顯不同?,F(xiàn)將3例單肺患者報告如下
目的 研究社區(qū)感染肺隱球菌病的特點。方法 回顧性分析2003年1月~2007年12月在復旦大學中山醫(yī)院住院的30例肺隱球菌病患者的臨床資料。結果 30例患者中,男19例,女11例;年齡16~70歲,平均(44±12.64)歲。66.7% 無明顯基礎疾病,HIV抗體均I綢性。30%無癥狀,70%有以下表現(xiàn):干咳(16.7%)、咳痰(46.7%)、發(fā)熱(23.3%)、胸痛(13.3%)、胸悶(13.3%)。癥狀輕,體征不明顯,有一定自限性。影像學表現(xiàn):53.3%表現(xiàn)為單發(fā)或多發(fā)的結節(jié)、團塊影,40% 以滲出、實變?yōu)橹?,余為彌漫性混合病灶。病理學改變:96.7%見肉芽腫性病變,其中93.1%多核巨細胞胞漿內(nèi)外見透亮空泡樣隱球菌孢子,過碘酸雪夫(PAS)和Grocott六胺銀(GMS)染色陽性率皆為89.7%;3.3%為慢性炎癥。活檢肺組織涂片或痰涂片找到新生隱球菌孢子各1例(3.3%),活檢組織培養(yǎng)或痰培養(yǎng)新生隱球菌陽性率分別為16.7%和3.3%。15例行隱球菌乳膠凝集試驗,陽性率93.3% 。結論 社區(qū)感染肺隱球菌病多發(fā)生于健康狀況較好的人群,臨床表現(xiàn)輕微,影像學表現(xiàn)多樣,病理學及相應病原學、血清學檢查有較高的診斷價值。
目的 研究選擇一秒率( FEV1 /FVC) 正常值低限( LLN) 作為定性指標和固定臨界值70% 等標準對COPD 患病率的影響。方法 選擇2007 年11 月6 日~2007 年12 月30 日在復旦大學中山醫(yī)院肺功能室進行檢查的外科術前患者, 開展以醫(yī)院為現(xiàn)場的流行病學調(diào)查。將符合標準的339 例受檢者分別按下列標準診斷COPD: ①GOLD標準; ②一秒率小于中山醫(yī)院的LLN 預計值( LLNA) ; ③一秒率小于哈爾濱醫(yī)科大學LLN 預計值( LLNB) ; ④ERS 標準( LLNC ) 。比較上述方法的患病率和診斷一致率。結果 采用GOLD 標準時, COPD的患病率為21. 8% , 其中40 歲以下人群為0. 0% , 40 ~59 歲為14. 8% , 60 歲及60歲以上則為27. 4% 。不符合COPD 標準的輕度阻塞性通氣障礙的發(fā)生率為8. 7% 。采用LLN 標準時,COPD 的患病率為20. 4% ~28. 6% , 同GOLD 標準診斷一致率為90. 9% ~97. 1% ; 40 歲以下人群患病率為0. 0% ~18. 8% , 診斷一致率為81. 3% ~100. 0% ; 40 ~59 歲人群患病率為18. 3% ~21. 7% , 皆高于GOLD標準( P lt; 0. 001) , 診斷一致率為93. 0% ~96. 5% ; 60 歲及60 歲以上人群患病率為20. 7% ~33. 7% , 診斷一致率為89. 4% ~97. 1% 。結論 以一秒率小于70% 的固定值作為COPD 診斷標準易導致低年齡段人群漏診。結合肺功能診斷標準、一秒率小于LLN 作為lt;60 歲人群的定性指標可提高檢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