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西醫(yī)學期刊出版社
關鍵詞
  • 標題
  • 作者
  • 關鍵詞
  • 摘要
高級搜索
高級搜索

搜索

找到 關鍵詞 包含"腓骨" 117條結果
  • 帶肌骨膜的腓骨骨橋在小腿截肢術中的應用

    目的 探討帶腓骨長短肌肌骨膜的腓骨骨橋成形術與傳統(tǒng)截肢術行小腿創(chuàng)傷性截肢的臨床療效。 方法 2001年11月-2011年11月,應用帶腓骨長短肌肌骨膜的腓骨骨橋成形術行小腿創(chuàng)傷性截肢17例(A組),與同期采用傳統(tǒng)小腿截肢術的21例患者(B組)比較臨床療效。兩組患者性別、年齡、致傷原因、截肢原因、側別、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gt; 0.05),具有可比性。術后采用簡明健康調查量表(SF-36)評定患者生活質量,并參考Trinity截肢和假肢體驗量表(TAPES)評價患者假肢滿意度。 結果 術后兩組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無皮膚壞死、深部感染及不良殘肢形成。兩組患者均獲隨訪,A組隨訪時間14~30個月,平均22個月;B組15~30個月,平均26個月。A組患者骨橋愈合良好,無骨不連,愈合時間(5.1 ± 1.1)個月,B組患者愈合時間(3.3 ± 0.6)個月,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9.82,P=0.00)。B組1例11歲患兒術后2年出現腓骨端骨刺,刺激皮膚影響假體使用;其他患者假肢均使用良好。術后12個月,SF-36量表評定結果顯示,A組在生理功能、社會功能、生理職能、活力、身體疼痛、總體健康6個維度的評分和總分均高于B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兩組在情感職能和精神健康兩個維度的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gt; 0.05)。A、B組TAPES假肢滿意程度評分分別為(12.12 ± 2.23)分和(10.10 ± 2.00)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891,P=0.006)。 結論 帶腓骨長短肌肌骨膜的腓骨骨橋成形術行小腿創(chuàng)傷性截肢可取得良好臨床療效,患者術后生活質量、假肢滿意度較高,是一種較好的小腿創(chuàng)傷性截肢治療方法。

    發(fā)表時間:2016-08-31 04:05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帶血管蒂腓骨頭復合組織瓣修復兒童內踝缺損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討以帶血管蒂腓骨頭復合組織瓣修復兒童內踝骨及皮膚軟組織缺損的方法及近期療效。 方法 2008年11月-2011年1月,收治8例內踝骨及皮膚軟組織缺損患兒。男5例,女3例;年齡2~9歲,平均4.6歲。機器絞傷2例,車輪絞傷6例。內踝完全缺損,軟組織缺損范圍為3.5 cm × 3.0 cm~7.0 cm × 4.5 cm。受傷至入院時間2~8 h,平均4.5 h。以帶血管蒂腓骨頭復合組織瓣行骨及軟組織修復重建,其中5例復合組織瓣攜帶腓骨頭周圍皮膚, 3 例創(chuàng)面過大(gt; 5 cm × 4 cm),采用內踝上皮瓣修復軟組織缺損。供區(qū)2例直接縫合,6例植皮修復。 結果術后帶血管蒂腓骨頭復合組織瓣及內踝上皮瓣均順利成活,創(chuàng)面均Ⅰ期愈合。供區(qū)1例植皮出現局部壞死吸收;其余植皮均順利成活,切口均Ⅰ期愈合。8例均獲隨訪,隨訪時間10個月~3年,平均22個月。皮瓣顏色及彈性良好?;純弘p下肢等長,其中6例無關節(jié)內、外翻畸形;2例術后1年出現進行性踝關節(jié)內翻。5例踝關節(jié)屈伸功能恢復正常,3例輕度受限;水平側方及前后移動均與健側無差別。術后10個月按美國矯形足踝協(xié)會(AOFAS)足踝功能評價標準評定,獲優(yōu)5例,良3例。X線片示踝穴間隙與健側發(fā)育基本同步,6例內踝骨骺無早閉及骨橋形成, 2 例于術后1年出現骨橋。 結論帶血管蒂腓骨頭復合組織瓣修復兒童內踝骨及皮膚軟組織缺損近期療效滿意,重建的內踝可隨患兒生長同步發(fā)育,但遠期療效有待進一步隨訪觀察。

    發(fā)表時間:2016-08-31 04:05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經腓骨小頭上入路治療脛骨平臺后外側髁骨折的臨床研究

    目的 探討經腓骨小頭上入路治療脛骨平臺后外側髁骨折的療效。 方法2010年6月-2012年2 月,收治20例脛骨平臺后外側髁骨折患者。男12例,女8例;年齡28~58歲,平均42.2歲。致傷原因:交通事故傷14例,高處墜落傷4例,扭傷2例。均為閉合性骨折。單純后外側髁骨折1例,后外側髁骨折合并其他部位骨折19例。合并外側半月板損傷5例,內側半月板損傷2例,前交叉韌帶損傷1例?;颊呤軅寥朐簳r間90 min~32 h,中位時間4.5 h。入院至手術時間5~12 d,平均7.8 d。取腓骨小頭上入路,骨折復位Pilon鋼板固定;一期處理合并骨折及半月板損傷。 結果術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獲隨訪,隨防時間6~26個月,平均19.1個月。術后無肢體麻木、關節(jié)不穩(wěn)等并發(fā)癥發(fā)生。X線片復查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時間8~12周,平均10.2周;隨訪期間均無內固定物松動及關節(jié)面丟失發(fā)生。末次隨訪時按Rasmussen膝關節(jié)功能評分標準,獲18~30分,平均27.9分;其中優(yōu)16例,良3例,中1例,優(yōu)良率95%。 結論經腓骨小頭上入路治療脛骨平臺后外側髁骨折手術操作簡便,安全有效,可獲得較好療效。

    發(fā)表時間:2016-08-31 04:06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游離腓骨皮瓣修復前足復合組織缺損

    目的 總結游離腓骨皮瓣修復前足復合組織缺損的療效。 方法2000年6月-2011年11月,應用游離腓骨皮瓣修復前足復合組織缺損12例。致傷原因:交通事故傷8例,壓砸傷4例。傷后至入院時間6 h~21 d。創(chuàng)面范圍8 cm × 6 cm~30 cm × 18 cm。均伴跖骨缺損,缺損長度5~14 cm。切取腓骨皮瓣范圍10 cm × 8 cm~16 cm × 12 cm,腓骨長度6~16 cm。 結果術后1例發(fā)生靜脈危象,其余皮瓣全部成活。12例均獲隨訪,隨訪時間1~3年,平均2年5個月。移植骨愈合時間4~6個月。末次隨訪時采用美國足踝外科協(xié)會(AOFAS)評分,為70~92分,平均81分。 結論游離腓骨皮瓣可一期修復前足復合組織缺損,是較理想的治療方法。

    發(fā)表時間:2016-08-31 04:07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咬合導板及頜間牽引釘技術在游離腓骨瓣修復下頜骨缺損中的應用

    目的 探討咬合導板及頜間牽引釘技術在游離腓骨瓣修復下頜骨缺損中的應用價值。 方法2011年8月-12月,收治7例下頜骨腫瘤患者。男4例,女3例;年齡32~65歲,中位年齡50歲。下頜骨成釉細胞瘤5例,牙齦癌2例。術前制備咬合導板并確定頜間牽引釘植入位置;術中5例行下頜骨半側切除、2例行保留髁突的下頜骨半側切除后,切取長11~13 cm的腓骨瓣修復下頜骨缺損,腓骨瓣固定時采用咬合導板和頜間牽引釘技術恢復咬合關系。供區(qū)直接拉攏縫合。 結果手術時間7~12 h,平均9.5 h。術后腓骨瓣均成活,供、受區(qū)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10~14個月,平均12.3個月?;颊呙娌繉ΨQ,咬合關系良好,張口度及下頜側向運動正常,雙側顳下頜關節(jié)區(qū)無疼痛等不適。全口曲面體層片顯示下頜骨缺損區(qū)域重建形態(tài)及固位良好。隨訪期間腫瘤無復發(fā)。 結論游離腓骨瓣移植修復下頜骨缺損術中應用咬合導板和頜間牽引釘技術,能簡化手術操作,精確恢復患者面部外形和咬合關系,提高術后口腔舒適性。

    發(fā)表時間:2016-08-31 04:07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應用SurgiCase軟件指導游離腓骨皮瓣修復下頜骨缺損的研究

    目的探討SurgiCase軟件在游離腓骨皮瓣修復下頜骨缺損中的應用價值。 方法2010年9月-2012年3月,對10例病變切除后遺留下頜骨缺損患者采用游離腓骨皮瓣修復。男7例,女3例;年齡19~43歲,平均27歲。病變范圍7 cm × 5 cm~16 cm × 8 cm。術前行上、下頜骨和腓骨三維螺旋CT掃描,將數據導入SurgiCase 軟件中,模擬修復下頜骨缺損所需腓骨長度、位置并制作下頜骨重建后的三維頭模。術中截骨后下頜骨缺損范圍6 cm × 3 cm~16 cm × 5 cm;游離腓骨皮瓣修復下頜骨缺損,其中腓骨長6~17 cm,皮瓣切取范圍6 cm × 5 cm~16 cm × 6 cm。 結果1例下頜骨造釉細胞瘤患者術中見腫瘤超過術前設計范圍,術前設計數據無法應用,根據具體截骨位置進行腓骨成型和修復;余9例患者均按照術前設計順利完成手術。手術時間5~7 h,平均6 h。術后切口Ⅰ期愈合,無早期并發(fā)癥發(fā)生?;颊咝g后均獲1年隨訪。末次隨訪時,患者滿意度調查顯示8例患者對面型滿意,2例自覺患側面型較寬。曲面斷層片顯示骨愈合良好,未見骨不連;開口度2.5~3.5 cm。 結論在游離腓骨皮瓣修復下頜骨缺損中應用SurgiCase軟件進行術前設計,能為腓骨截取及下頜骨修復提供精確數據,提高了手術精確度。

    發(fā)表時間:2016-08-31 04:08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改良DuVries手術治療復發(fā)性腓骨肌腱滑脫癥

    目的 總結采用改良DuVries手術治療復發(fā)性腓骨肌腱滑脫癥的療效。 方法2008年9月-2012年5月,采用改良DuVries手術治療復發(fā)性腓骨肌腱滑脫癥6例6足。男2例,女4例;年齡18~55歲,平均36歲。首次滑脫原因:跌傷4例,交通事故傷1例,運動傷1例。病程6周~2年,中位時間8個月。 結果手術時間30~60 min,平均50 min;術中出血量30~40 mL,平均35 mL。術后切口均Ⅰ期愈合?;颊呔@隨訪,隨訪時間6~24個月,平均12個月。X線片檢查示外踝截骨處均愈合,愈合時間12~16周,平均13周;無骨瓣移位發(fā)生。隨訪期間均無復發(fā)。末次隨訪時踝關節(jié)功能按照美國矯形足踝協(xié)會(AOFAS)踝與后足主觀評分標準:獲優(yōu)5例,良1例,優(yōu)良率100%。 結論改良DuVries手術操作簡便,是治療復發(fā)性腓骨肌腱滑脫癥的有效方法之一。

    發(fā)表時間:2016-08-31 04:07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小腿聯合肌皮瓣治療創(chuàng)傷后慢性跟骨骨髓炎伴軟組織缺損

    目的探討應用逆行腓骨短肌肌瓣聯合腓腸神經營養(yǎng)血管逆行島狀皮瓣治療創(chuàng)傷后慢性跟骨骨髓炎伴軟組織缺損的療效。 方法2008年1月-2012年1月,收治9例創(chuàng)傷后慢性跟骨骨髓炎伴軟組織缺損患者。男8例,女1例;年齡18~46歲,平均33歲。左側4例,右側5例。7例為閉合跟骨骨折復位內固定術后發(fā)生感染;2例為開放性跟骨骨折伴軟組織缺損。跟骨骨髓炎病程2個月~3年,平均5個月。創(chuàng)面均有膿性分泌物、壞死組織或竇道形成,細菌培養(yǎng)均呈陽性。X線片及CT檢查示跟骨骨密度不均、有空洞或死骨形成。術中徹底清創(chuàng)后,骨缺損范圍為3 cm × 3 cm × 3 cm~6 cm × 4 cm × 3 cm;軟組織缺損范圍為7 cm × 3 cm~12 cm × 7 cm。切取大小為11 cm × 3 cm~16 cm × 4 cm的腓骨短肌肌瓣填充骨缺損,大小為8 cm × 4 cm~14 cm × 8 cm的腓腸神經營養(yǎng)血管逆行島狀皮瓣覆蓋肌瓣并修復軟組織缺損。供區(qū)直接縫合6例,植皮修復3例。 結果術后9例腓腸神經營養(yǎng)血管逆行島狀皮瓣均順利成活,創(chuàng)面Ⅰ期愈合;未見皮瓣下腓骨短肌肌瓣壞死、液化現象。供區(qū)切口均Ⅰ期愈合,植皮均成活。9例均獲隨訪,隨訪時間6~24個月,平均13.5個月。皮瓣質地良好,骨折均愈合伴骨缺損,恢復基本負重行走功能。隨訪期間骨髓炎無復發(fā),無明顯跟骨塌陷發(fā)生。 結論逆行腓骨短肌肌瓣聯合腓腸神經營養(yǎng)血管逆行島狀皮瓣手術操作簡便,肌、皮瓣血運良好,是治療創(chuàng)傷后慢性跟骨骨髓炎伴軟組織缺損的有效方法之一。

    發(fā)表時間:2016-08-31 04:12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便攜式下肢手術支架輔助關節(jié)鏡下腓骨長肌腱重建前交叉韌帶

    目的 探討采用便攜式下肢手術支架輔助關節(jié)鏡下腓骨長肌腱重建前交叉韌帶的療效。 方法 2008年3 月- 2010 年9 月,對22 例前交叉韌帶損傷患者采用自制便攜式下肢手術支架維持患肢體位,取腓骨長肌腱于關節(jié)鏡下重建前交叉韌帶。男15 例,女7 例;年齡19 ~ 64 歲,平均33.8 歲。致傷原因:交通事故傷14 例,運動傷5 例,摔傷3 例。左膝10 例,右膝12 例。新鮮損傷12 例,陳舊性損傷10 例。前抽屜試驗陽性17 例,軸移試驗陽性19 例,Lachman 試 驗陽性20 例。術前根據國際膝關節(jié)文獻委員會(IKDC)分級評定標準,異常6 例,嚴重異常16 例;IKDC 主觀評分為(57.64 ±6.11)分,Lysholm 評分為(55.45 ± 4.37)分。 結果 術后切口均Ⅰ期愈合,無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颊咝g后均獲隨訪,隨訪時間9 ~ 38 個月,平均15 個月。末次隨訪時無伸膝受限;屈膝活動度為120 ~ 135°,平均127°。前抽屜試驗陽性1 例,軸移試驗陽性1 例,Lachman 試驗陽性2 例,未見明顯韌帶松動及韌帶自發(fā)斷裂等并發(fā)癥發(fā)生。根據IKDC 分級評定標準:正常10 例,接近正常11 例,異常1 例;IKDC 主觀評分為(90.44 ± 6.11)分,與術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4.653,P=0.021)。Lysholm 評分為(90.12 ± 5.78)分,與術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4.231,P=0.028)。 結論 應用便攜式下肢手術支架輔助關節(jié)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可節(jié)省人力,便于術中操作;采用腓骨長肌腱重建前交叉韌帶可以增加腱-骨接觸面,有利于腱- 骨愈合。

    發(fā)表時間:2016-08-31 04:23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腓骨近端腫瘤切除術后膝關節(jié)穩(wěn)定性重建的臨床研究

    目的 探討腓骨近端腫瘤切除術后重建膝關節(jié)穩(wěn)定性的方法及臨床療效。 方法 回顧分析2008 年1 月- 2009 年12 月行近端腓骨切除并重建腓側副韌帶和股二頭肌肌腱骨性止點的16 例腓骨近端腫瘤患者(試驗組)臨床資料,與同期5 例未行韌帶骨性重建患者(對照組)進行比較。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腫瘤發(fā)生部位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gt; 0.05),具有可比性。術后行膝外側方應力試驗;攝X 線片測量關節(jié)間隙,與健側比較間隙增大程度并分級;參照美國骨與軟組織腫瘤協(xié)會(MSTS)功能評分標準對關節(jié)功能進行評分。 結果 術后兩組切口均Ⅰ期愈合。兩組采用Malawer Ⅱ型手術切除者均發(fā)生醫(yī)源性完全腓神經功能喪失。患者術后均獲隨訪,隨訪時間12 ~ 36 個月,平均30 個月。試驗組中1 例纖維母細胞性骨肉瘤患者發(fā)生局部復發(fā),12 個月后死于肺部及全身轉移;其余患者腫瘤均無復發(fā)。末次隨訪時,試驗組膝外側方應力試驗均為陰性,關節(jié)間隙增大分級為A 級;對照組應力試驗均為陽性,分級為D級。試驗組MSTS 評分為(97.5 ± 3.5)分,對照組為(87.5 ± 3.5)分,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85,P=0.01)。 結論 腓骨近端腫瘤切除術后重建腓骨近端腓側副韌帶及股二頭肌肌腱的骨性附著點,恢復了膝關節(jié)穩(wěn)定性,利于關節(jié)功能重建。

    發(fā)表時間:2016-08-31 04:23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共12頁 上一頁 1 2 3 ... 12 下一頁

Format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