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調(diào)查成都市第三人民醫(yī)院骨科2008~2010年度住院患者疾病及費用構成情況,為后續(xù)析因分析主要住院疾病負擔和有效干預提供更加詳盡的基線數(shù)據(jù)。方法 收集該院骨科2008~2010年住院患者病歷,按國際疾病分類(ICD-10)標準對出院記錄的第一診斷進行分類整理。結果 2008~2010 年該院骨科住院患者逐年增加,男性以中青年為主,女性以老年為主;3年內(nèi)前5位系統(tǒng)疾病順位未變,有6個單病種均保持位于前10位?;颊呷司M用平均增長8.97%;住院費用構成前三位保持不變,依次為材料費、藥品費和治療費;住院費用支付方式構成前三位依次為自費、社保和公費;支付方式構成中,社保支付呈明顯上升趨勢,自費支付總體以下降為主。結論?、?該院2008~2010年骨科住院患者人數(shù)呈逐年增高趨勢,患者性別與年齡分布趨于穩(wěn)定。② 按ICD-10一級代碼分類的疾病譜和單病種較穩(wěn)定,首位疾病3年來均為腰椎間盤突出癥,而股骨轉子間骨折上升趨勢最明顯。③ 人均住院費用呈逐年上漲趨勢,材料費和檢查費構成比增長明顯,手術費、治療費和床位費較低,未來應研究如何“多管齊下”控制醫(yī)療費用增長和使費用構成合理化。④ 住院費用支付方式構成中,自費構成逐漸下降,社保構成逐漸上升,說明國家社保醫(yī)療保障范圍得到進一步擴大。
目的 探討采用綜合措施預防老年下肢骨科手術后深靜脈血栓的臨床療效。 方法 對2009年1月-2010年12月間收治的116例行下肢骨科手術患者,其中男41例,女75例;年齡65~94歲,平均77.8歲。術后采用下肢關節(jié)收縮運動、間歇性空氣壓力波治療儀、低分子肝素鈣等綜合措施預防術后深靜脈血栓。 結果 術后1周經(jīng)二維彩色超聲檢查,發(fā)生股靜脈上段周圍型血栓2例,腘靜脈血栓1例,發(fā)生率2.6%。隨訪12個月以上患者血栓未脫落、長大,下肢也無明顯腫脹。 結論 采用綜合措施預防老年患者下肢骨科手術后深靜脈血栓,方法簡便、療效可靠。
目的研究數(shù)字化定制橈骨小頭假體的方法并術前三維虛擬置換驗證假體匹配度。 方法采用 Speed Light 16排連續(xù)螺旋CT機對6名健康成年志愿者(男3名,女3名;年齡25~55歲,平均33歲)行雙側肘關節(jié)薄層掃描,掃描數(shù)據(jù)導入Mimics 10.0軟件三維重建,生成左側(健側)橈骨近端鏡像模擬右側(患側)并分割為頭、頸部。橈骨小頭經(jīng)Geomagic Studio 12軟件加厚1 mm模擬覆蓋軟骨面,逆向工程生成實體;采用Mimics 10.0軟件測量工具獲取橈骨頸段參數(shù),用UG NX 8.0軟件設計假體柄并裝配頭部實體。數(shù)字軟件生成的6個右側橈骨小頭假體于UG NX 8.0軟件中三維虛擬置換并驗證假體匹配度。 結果三維虛擬患側橈骨小頭置換驗證6個基于健側解剖的數(shù)字化定制假體,與原右側橈骨小頭形態(tài)學比較誤差lt; 1 mm,假體解剖匹配性良好。 結論基于健側橈骨近端解剖CT影像,應用數(shù)字骨科軟件定制的患側橈骨小頭假體,經(jīng)術前虛擬置換驗證表明可供臨床精確置換。
目的 對骨科術后感染灌洗術和灌洗管進行改良,探討其對術后感染的治療效果。 方法 2005 年3 月- 2010 年3 月,應用雙閥門側孔式灌洗管及脈沖式灌洗法改良灌洗術 治療骨科術后感染患者126 例。男98 例,女28 例;年齡19 ~ 63 歲,平均35 歲。感染部位:股骨干61 例,脛、腓骨46 例,肱骨干12 例,髕骨7 例。觀察治療期間灌洗管阻塞脫落,灌洗、引流口繼發(fā)感染及切口愈合、感染治愈等情況。 結果 灌洗期間患者均未發(fā)生管道脫落現(xiàn)象。68 例出現(xiàn)灌洗管阻塞,其中9 例因未及時發(fā)現(xiàn)出現(xiàn)病灶周圍組織水腫;10 例出現(xiàn)灌洗、引流口繼發(fā)感染,其中6 例兩處同時感染;均經(jīng)相應處理治愈。手術切口均于術后2 周內(nèi)Ⅰ期愈合;1 個月內(nèi)閉合灌洗、引流口。126 例均獲隨訪,隨訪時間1 ~ 5 年,平均18 個月;感染均無復發(fā)。 結論 雙閥門側孔式灌洗管及脈沖式灌洗法改良灌洗術能明顯降低灌洗管脫落率和阻塞率,提高了灌洗效率,可有效治療骨科術后感染。
目的 探討骨科大手術下肢深靜脈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早期診斷。 方法 2005 年10 月- 2009 年6 月,對62 例初次行人工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14 例人工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totalknee arthroplasty,TKA)和86 例髖部周圍骨折手術(hip fractures surgery,HFS)患者于術前及術后1、7、14 d 行彩色超聲多普勒血流探測儀檢查及血液流變學檢測;并于術前及術后3 d 檢測THA患者血漿D- 二聚體濃度。其中男89 例,女73 例;年齡34 ~ 74 歲,平均51.5 歲?;颊咝g后均常規(guī)采用低分子肝素鈉抗DVT 治療。按照術后是否發(fā)生下肢DVT 將患者分為DVT 組及非DVT 組進行相關檢測結果比較。 結果 術后17 例(10.5%)發(fā)生下肢DVT,其中THA 8 例,TKA 1 例,HFS 8 例。術前彩色超聲多普勒血流探測儀檢查顯示下肢深靜脈管腔無異常回聲,血流信號充盈良好,靜脈血流呈正常周期性改變;術后DVT 組患者股總靜脈及腘靜脈均出現(xiàn)不同程度閉塞。兩組間術前及術后7 d 全血黏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gt; 0.05);術后1、14 d 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手術前后各時間點血漿黏度及紅細胞聚集指數(shù)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gt; 0.05)。14 d 時兩組間紅細胞變形指數(shù)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DVT 組及非DVT組術前血漿D- 二聚體濃度分別為(372.00 ± 148.62)、(369.00 ± 141.03)ng/mL,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gt; 0.05);術后3 d 分別為(574.00 ± 217.29)、(391.00 ± 120.16)ng/mL,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 結論 彩色超聲多普勒血流探測儀結合血液流變學、血漿D- 二聚體檢測有利于早期診斷骨科大手術下肢DVT。
【摘 要】 目的 討論計算機輔助骨科手術(computer assisted orthopedic surgery,CAOS)在創(chuàng)傷骨科的應用及其意義。 方法 分析CAOS 在創(chuàng)傷骨科應用的現(xiàn)狀,總結其應用的價值及相關問題。 結果 目前CAOS 在創(chuàng)傷骨科主要應用于脊柱、四肢骨折內(nèi)固定物的植入和人工髖、膝關節(jié)置換以及膝關節(jié)交叉韌帶的重建等,而在骨折復位方面的應用很少且技術不成熟,但已顯示明顯的優(yōu)越性。在CAOS 應用過程中應注意其缺點、臨床醫(yī)學評價、手術醫(yī)生的地位、正確的微創(chuàng)觀念等相關問題。 結論 CAOS 在創(chuàng)傷骨科手術微創(chuàng)化進程中有重要意義和無可替代的價值,應處理好一些相關的問題,促進其更好地發(fā)展。
【摘 要】 目的 介紹富血小板血漿(platelet-rich plasma,PRP)及其在骨科領域的應用。 方法 查閱國內(nèi)外近年來PRP 制備、生理機制及其在骨科領域最新應用的文獻,并進行回顧和綜合分析。 結果 PRP 具有促進組織愈合及促進骨再生等功能,缺點是缺乏標準的制備方法,PRP 所含生長因子和蛋白質數(shù)量以及各種生長因子的相互作用機制仍不明確。臨床應用前仍需建立可靠的動物模型和標準化的臨床試驗。 結論 PRP 在骨科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
循證醫(yī)學 與傳統(tǒng)醫(yī)學不同,強調(diào)證據(jù)與醫(yī)生經(jīng)驗相結合,診治疾病要求客觀證據(jù)。在臨床實習教學中,首先由學生提出實習中遇到的臨床問題,在教師幫助下尋找科學證據(jù),并對證據(jù)進行評價,然后應用于臨床,解決問題,最后對應用效果進行評價。通過引入循證醫(yī)學的理念和方法,提高了學生分析、解決臨床問題的能力。
目的 對微膠囊技術及其在骨科疾病方面的應用進行綜述。 方法 廣泛查閱近年相關文獻,介紹微膠囊技術的基礎知識及其在骨科疾病上的應用。 結果 較全面地對微膠囊技術的材料、制備方法、性能評價、緩釋性能、免疫隔離和可包裹的細胞系進行了回顧,分析了其作為骨科藥物和轉基因細胞的載體,用于促進骨愈合,基因治療骨腫瘤、骨感染和骨軟骨再生的作用。 結論 微膠囊可以作為骨科藥物和轉基因細胞的載體,治療骨科相關疾病。
目的 調(diào)查成都市第三人民醫(yī)院骨科2009年住院患者的疾病構成,為進一步研究提供基線數(shù)據(jù)。方法 收集成都市第三人民醫(yī)院骨科2009年住院患者的病歷,按照國際疾病分類(ICD-10)標準對出院記錄的第一診斷進行分類整理,然后采用Excel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整理和統(tǒng)計分析。結果?、?該院骨科2009年住院患者共1 220人次,男性多于女性,其疾病譜可分為12類。② 前三位住院系統(tǒng)疾病分別是損傷與中毒、肌肉骨骼系統(tǒng)和結締組織疾患、影響健康狀態(tài)和與保健機構接觸的因素。其中除肌肉骨骼系統(tǒng)和結締組織疾患外,其余2類系統(tǒng)疾病的住院患者均為男性多于女性。③ 按照ICD-10標準,損傷與中毒的前九位病種依次為腕和手損傷、髖和大腿損傷、膝與小腿損傷、肩與上臂損傷、下背腰椎骨盆損傷、肘與前臂損傷、胸部損傷、頸部損傷和足踝損傷;在肌肉骨骼系統(tǒng)和結締組織疾患中的病種依次為背部病、軟組織疾患、關節(jié)病和骨病軟骨病。④ 在損傷與中毒中排名前五位的單病種依次為腕和手的肌肉肌腱損傷、股骨粗隆間骨折、股骨頸骨折、脛腓骨骨折和腰椎骨折;在影響健康狀態(tài)和與保健機構接觸的因素中,排名前五位的單病種依次為腰椎間盤突出癥、脊椎關節(jié)強硬、膝關節(jié)病、骨質疏松伴病理性骨折和骨壞死。⑤ 該院骨科2009年人均住院日為23.55天,人均費用為13 073.73元,費用構成包括材料費、藥品費(含西藥費和中藥費)、治療費(含治療費和輸血費)和手術費(含麻醉費)等。住院費用支付仍以自費為主,社保支付方式占總費用的近一半,公費支付方式僅占總費用不足3%。結論?、?2009年成都市第三人民醫(yī)院骨科住院病例中,男性多于女性,且以中、青年為主,而女性以老年為主;主要是損傷與中毒、肌肉骨骼系統(tǒng)和結締組織疾患、影響健康狀態(tài)和與保健機構接觸的因素三類系統(tǒng)疾病。② 2009年該院骨科住院病例前三位的單病種依次為腰椎間盤突出癥、腕和手的肌肉肌腱損傷和股骨粗隆間骨折。除腰椎間盤突出癥外,其余2類均為男性多于女性。③ 該院骨科人均住院日為23.55天,費用構成以材料費和藥品費為主,共占59.25%,其合理性值得關注。④ 住院病例費用支付以自費和社保支付方式為主,公費比例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