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討頸椎間盤置換術(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CDR)術中體位與術后早期頸椎中立位生理軸線重建的相關性。 方法回顧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8月51例采用PRESTIGE LP椎間盤假體行單節(jié)段CDR患者的臨床資料,術中患者取仰臥位,頸枕置于頸后部維持頸椎前弓。男28例,女23例;年齡30~64歲,平均45歲。其中脊髓型頸椎病32例,神經根型頸椎病7例,混合型頸椎病12例。病程3~48個月,平均15個月。手術節(jié)段:C4、5 5 例,C5、6 42例,C6、7 4例。收集患者術前、術中及術后3個月頸椎中立位、側位X線片,分別測量頸椎整體序列(C2~7)、目標脊柱功能單位(functional spinal unit,FSU)及目標椎間隙的Cobb角。計算術中與術前的角度差(差值)及術后早期(3個月)與術前的角度差(改善值),對不同平面Cobb角差值和改善值進行線性相關及線性回歸分析。結果與術前相比,術中及術后3個月時頸椎Cobb角均顯著增大(P lt; 0.05)。其中頸椎整體序列、目標FSU及目標椎間隙的Cobb角差值分別為(6.72 ± 9.13)、(2.10 ± 5.12)、(3.33 ± 3.75)°;術后3個月Cobb角的改善值分別為(6.30 ± 7.28)、(3.99 ± 5.37)、(4.29 ± 5.36)°。目標FSU的Cobb角改善值與目標椎間隙Cobb角改善值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 —0.391,P=0.698),與頸椎整體序列Cobb角改善值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 —2.623,P=0.012);目標椎間隙角度改善與整體序列角度改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 —1.917,P=0.061)。頸椎整體序列、目標FSU、目標椎間隙的術中頸椎Cobb角差值與術后早期頸椎Cobb角改善值3對變量之間均存在線性相關及線性回歸關系(P lt; 0.05)。結論CDR術中頸椎位置保持在較術前中立位輕度后伸的位置是術后早期頸椎維持正常生理前凸的一個重要因素。
目的 比較3種不同植入物的頸前路椎間盤切除、椎間融合術(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后頸椎前柱高度和Cobb角的情況。方法 1998年1月~2003年1月,隨機選擇行ACDF的神經根型頸椎病和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共60例,其中男41例,女19例。年齡36~68 歲,平均57歲。病程1~36個月,平均6.2個月。按植入物類型分為自體骨(A組)、自體骨+交鎖鋼板內固定(B組)及Syncage-C(C組)各20例。術前,術后7 d、3個月及最后1次隨訪(2年以上)攝X線片,評估3組患者融合節(jié)段的頸椎前柱高度、Cobb角及功能恢復情況。結果 術后患者均獲隨訪2~7年。未保留終板的A、B組,較保留終板的C組,其融合節(jié)段的頸椎前柱高度和Cobb角丟失更明顯。術后12例植骨塊塌陷、3例植骨塊移位和10例頸椎姿勢異常,主要發(fā)生在A、B組。A、B及C組骨性融合分別為17、19及20例,功能評估示A、B、C組的優(yōu)良率分別為75%、85%及90%。結論 為更好維持頸椎前柱高度和生理曲度,須強調保留椎體終板、重視植骨技術、術前仔細評估患者的骨質疏松程度和必要時選用頸前路交鎖鋼板固定和/或Syncage-C融合。
目的 探討比較色努式脊柱側彎矯形器佩戴時間及功能鍛煉對矯正治療效果的影響。 方法 將2004年7月-20011年7月收治的126例脊柱側彎患者,按自愿選擇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試驗組佩戴色努式脊柱側彎矯形器18~20 h,功能鍛煉>90 min;對照組佩戴側彎矯形器23 h,功能鍛煉30~60 min。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Cobb角、頂椎偏離中線距離(AVT)、頂椎旋轉度(AVR)、軀干位移(TS)、脊柱柔韌性及肺功能指標的改善。 結果 經X線檢查測定,治療后兩組患者的Cobb角、AVT、AVR、TS均低于治療前(P<0.01),且試驗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1)。肺功能指標:試驗組治療后肺活量(VC)、第1秒鐘用力呼氣容積(FEV1)、用力肺活量(FVC)、肺總量(TLC),等均高于治療前,殘氣量(RV)低于治療前(P<0.01),對照組治療后VC、FEV1、FVC、TLC均低于治療前,RV高于治療前(P<0.01),且試驗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1)。功能位Cobb角:兩組患者的功能位主彎Cobb角、代償彎Cobb角均低于治療前(P<0.01),且試驗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1)。 結論 色努式脊柱側彎矯形器每天佩戴18~20 h,并結合適當的體操療法,呼吸、肌力訓練及麥肯基力學療法,可使肺功能、腰背部肌力、脊柱柔韌性、身體的協(xié)調性、以及平衡能力得到改善,從而達到脊柱側彎治療的較好效果。
目的探討智能手機Scoliometer軟件在L4~S1融合術中獲得最優(yōu)化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的價值,并觀察其準確性。 方法將2014年11月-2015年2月收治并擬行L4~S1融合術的2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納入研究。男8例,女12例;年齡41~65歲,平均52.3歲。病程6個月~6年,平均3.4年。術前攝標準腰骶椎側位X線片,采用PACS影像系統(tǒng)測量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及L4~S1 Cobb角,參照公式[(PI+9°)×70%]計算理想L4~S1 Cobb角;術中矯形過程使用Scoliometer軟件測量L4~S1 Cobb角,直至達理想L4~S1 Cobb角±5°范圍;術后再次測量L4~S1 Cobb角。比較Scoliometer軟件與PACs影像系統(tǒng)測量角度的一致性,以評估該軟件測得角度的準確性及可靠性;比較理想L4~ S1 Cobb角分別與手術前后L4~ S1 Cobb角的差值,分析該方法的有效性。 結果術前計算理想L4~S1 Cobb角為(36.17±1.53)°,PACS影像系統(tǒng)測得L4~S1 Cobb角為(22.57±5.50)°;術中矯正后Scoliometer軟件測得L4~S1 Cobb角為(32.25±1.46)°;術后PACS影像系統(tǒng)測得L4~ S1 Cobb角為(34.43±1.72)°。術中Scoliometer軟件與術后PACS影像系統(tǒng)測量角度比較,組內相關系數為0.96、95%可信區(qū)間為(0.93,0.97),提示兩者相關性很好;平均絕對誤差為1.23°,提示Scoliometer軟件與PACS影像系統(tǒng)測量角度有約1.23°的誤差范圍。理想L4~S1 Cobb角與手術前后PACS影像系統(tǒng)測得的L4~S1 Cobb角絕對差值分別為(13.60±1.85)、(2.31±0.23)°,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6.065,P=0.001)。 結論智能手機Scoliometer軟件可輔助醫(yī)師在L4~S1融合術中獲得最優(yōu)化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