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綜述用于修復骨缺損的可塑形骨泥的研究進展及臨床應用情況。 方法查閱近年可塑形骨泥的相關文獻,并進行綜合分析。 結果可塑形骨泥的制備和應用技術已日趨成熟,已有多種可塑形骨泥廣泛應用于臨床,并獲得了良好療效。目前制備可塑形骨泥的材料各不相同,方法各異,骨修復能力也有較大差異。 結論可塑形骨泥為修復形狀不規(guī)則的骨缺損提供了有效的治療手段,但現(xiàn)有的可塑形骨泥在滿足臨床需求方面還有一定不足,有待進一步研究。
目的 研究豬脫細胞真皮基質修復兔腹壁缺損的效果,探討異種脫細胞真皮基質應用的可行性。 方 法 健康小白豬1 頭,取背部及兩側皮膚制備脫細胞真皮基質。26 只日本大耳白兔,雌雄不限,體重2.2 ~ 2.3 kg,隨機分為對照組(n=6)和實驗組(n=20)。對照組制備5.0 cm × 0.5 cm 腹壁缺損,單純縫合關閉缺損。實驗組制備5.0 cm × 2.5 cm 腹壁缺損,用同樣大小的豬脫細胞真皮基質補片(簡稱“補片”)修復,補片基底膜面朝向腸管。術后觀察是否有疝形成,比較兩組腹腔內臟器粘連情況,以及對照組腹壁肌筋膜單純縫合處和實驗組補片- 腹壁肌筋膜吻合處的最大張力,組織學觀察補片是否有纖維血管組織長入及其在體內的生物學轉歸。 結果 實驗動物均無疝形成。術后5 周,實驗組補片和腹壁融為一體,補片皮膚面和臟器面均有纖維血管組織長入,補片處于新生組織摻入重建過程。實驗組1 只動物補片和腹腔內臟器粘連較重(2 級),5 只發(fā)生了輕微粘連(1 級),12 只無粘連(0 級);對照組1 只輕微粘連(1 級),5 只無粘連(0 級);兩組粘連分級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Z= —0.798,P=0.425)。術后5 周,實驗組補片- 腹壁肌筋膜吻合處的最大張力為(13.0 ± 5.5)N,對照組腹壁肌筋膜單純縫合處為(13.6 ± 4.0)N,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 —0.410,P=0.683)。組織學觀察顯示,術后5 周,實驗組補片中有大量小血管,并有中性粒細胞及淋巴細胞為主的炎性浸潤,補片邊緣偶見巨噬細胞,補片- 腹壁肌筋膜吻合處由纖維結締組織連接;術后6 個月,補片及周圍炎性反應消退,膠原纖維結構發(fā)生了改建,補片和肌筋膜層由有纖維結締組織愈合。 結論 補片修復兔腹壁缺損取得了較好效果,補片- 腹壁肌筋膜層愈合,其吻合處的力學強度達到了自體腹壁單純縫合吻合的力學強度,補片膠原纖維結構發(fā)生了改建。
目的 評價微量過氧乙酸的細胞毒性,為過氧乙酸滅菌時殘余量限值的制定提供實驗依據(jù)。 方 法 采用體外細胞培養(yǎng)技術,觀察體積分數(shù)(V/V)為1 × 10-6、2 × 10-6、3 × 10-6、4 × 10-6、5 × 10-6 和10 × 10-6 的過氧乙酸對第3 代L929 小鼠成纖維細胞生長的影響,將不含過氧乙酸的培養(yǎng)基作為對照組。分別于培養(yǎng)后2、4 和7 d 經(jīng)MTT 比色法測定各組吸光度(A)值,繪制細胞生長曲線,計算各組細胞相對增殖率,對不同濃度過氧乙酸進行細胞毒性評價。 結果 培養(yǎng)后2、4 和7 d,1 × 10-6 組與對照組細胞形態(tài)及生長狀況相似,其余各組細胞生長較差。MTT 法檢測顯示,各時間點對照組A 值最大,除1 × 10-6 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gt; 0.05)外,其余各濃度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相關分析顯示,各時間點隨著過氧乙酸濃度增加A 值逐漸下降,細胞增殖與過氧乙酸濃度成負相關;培養(yǎng)后2、4 和7 d,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 1.000、— 1.000、— 0.964(P lt; 0.001),相關程度隨時間延長逐漸減小。1 × 10-6 組與對照組生長曲線近似,具有明顯的指數(shù)增長期,其余組生長曲線較平緩。1 × 10-6 組過氧乙酸的細胞毒性分級為1 級,2 × 10-6 組為2 級,3 × 10-6 組為3 級,4 × 10-6 組為3 ~ 4 級,5 × 10-6、10 × 10-6 組均為4 級。 結論 1 × 10-6 過氧乙酸無明顯細胞毒性,濃度超過1 × 10-6 的過氧乙酸具有不同程度細胞毒性。
目的 探討熒光染料PKH26 在構建組織工程骨中作為細胞示蹤劑的可行性。 方法 取1 周齡新西蘭大白兔骨髓分離培養(yǎng)BMSCs,以PKH26 標記第3 代BMSCs,熒光顯微鏡觀察并采用流式細胞儀檢測標記率;以成骨誘導培養(yǎng)基誘導標記后BMSCs 向成骨細胞分化,倒置相差顯微鏡觀察誘導后7、14 d 細胞形態(tài)變化,并于14 d 采用鈣鈷法檢測ALP 活性,茜素紅礦化結節(jié)染色觀察誘導結果。將PKH26 標記的BMSCs 接種于生物衍生骨材料,48 h 后熒光顯微鏡觀察細胞與材料的復合情況;將細胞- 材料復合物植入成年新西蘭大白兔雙后肢肌袋,14、28 d 后熒光顯微鏡觀察標記細胞的轉歸。 結果 熒光顯微鏡觀察PKH26 標記的BM SCs 呈球形,呈現(xiàn)均勻分布的紅色熒光;培養(yǎng)24 h 后細胞貼壁伸展,輪廓清晰可見。流式細胞儀檢測細胞染色陽性率達97.2%。經(jīng)成骨誘導后,細胞由長梭形變?yōu)槎噙呅位蛄⒎叫?,ECM 分泌增多,ALP 及茜素紅染色均呈陽性反應。PKH26 標記細胞與生物衍生骨材料復合培養(yǎng)48 h 后,熒光顯微鏡觀察可見材料表面及內部發(fā)出紅色熒光。標記細胞- 支架材料復合物植入肌袋后14 d,在植入?yún)^(qū)可見發(fā)出紅色明亮熒光的標記細胞; 術后28 d,在植入?yún)^(qū)仍可見發(fā)出紅色熒光的細胞,但數(shù)量較14 d 時少,熒光強度也較弱。 結論 PKH26 標記BMSCs 可作為一種體外構建組織工程骨及短期體內示蹤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