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觀察高度近視黃斑部視網膜劈裂(MRS)和非裂孔性視網膜脫離(MRDH)的臨床表現和影像學特征。方法 高度近視患者186例349只眼中合并MRS和MRDH的19例24只眼納入研究。所有患者均進行了主覺驗光、雙目間接檢眼鏡、裂隙燈顯微鏡聯合Goldmann三面鏡檢查,以及眼底照相、A/B型超聲和光相干斷層掃描(OCT)檢查。結果 349只眼中后極部存在MRS和(或)MRDH 24只眼,占6.9%。眼底檢查結果顯示,所有患眼均有后鞏膜葡萄腫(PS),占100.0%;玻璃體黃斑牽引條帶(VMT)2只眼,占8.3%;黃斑部局限性視網膜淺脫離2只眼,占8.3%;黃斑全層裂孔1只眼,占4.2%。B型超聲檢查結果顯示,所有患眼均伴有PS,占100.0%;黃斑部局限性視網膜淺脫離7只眼,占29.2%,脫離的視網膜與PS錐頂形成弓樣結構;VMT條帶2只眼,占83%。OCT檢查結果顯示,黃斑部外層視網膜劈裂(ORS)22只眼,占91.7%,其中合并黃斑部內層視網膜劈裂(IRS)8只眼,占黃斑部ORS的36.4%。MRDH 5只眼,占208%,其中合并ORS 3只眼,占MRDH的60.0%;單純性MRDH 2只眼,占MRDH的40.0%,其中合并VMT 1只眼。VMT 13只眼,占54.2%;黃斑囊樣水腫(CME)3只眼,占12.5%;黃斑板層裂孔4只眼,占16.7%。結論MRS和MRDH是伴有PS的高度近視眼的常見并發(fā)癥。與常規(guī)眼底檢查和B型超聲相比,OCT是發(fā)現MRS和MRDH的更為有效的檢查手段。
目的觀察特發(fā)性視網膜前膜(ERM)患眼視網膜動脈角的改變,初步分析動脈角與基于光相干斷層掃描(OCT)的ERM分級、視力的相關性。方法回顧性橫斷面臨床研究。2018年11月至2023年1月于浙江省人民醫(yī)院眼科及溫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眼視光醫(yī)院杭州院區(qū)檢查確診的單眼特發(fā)性ERM(IERM)患者187例187只眼(IERM組)納入研究。將患者對側健康眼作為對照組。所有受檢眼均行最佳矯正視力(BCVA)、眼底彩色照相、譜域OCT、OCT血管成像(OCTA)檢查以及眼軸長度(AL)測量。采用標準對數視力表行BCVA檢查,統(tǒng)計時換算為最小分辨角對數(logMAR)視力;采用OCTA儀測量黃斑中心凹無血管區(qū)(FAZ)面積;譜域OCT測量黃斑中心凹厚度(CMT)。參照文獻中心凹內層異位的分級標準將ERM分為1~4級,分別為42、45、62、38只眼,并據此將IERM組再分為1級組、2級組、3級組、4級組。應用Image J軟件在彩色眼底像上測量視網膜動脈角及1/2視網膜動脈角。多元線性回歸分析BCVA與動脈角、1/2動脈角、CMT、FAZ面積、AL之間的相關性。結果與對照組比較,IERM組患眼BCVA降低(t=9.727)、CMT增厚(t=12.452),FAZ面積縮?。╰=-14.329)以及動脈角(t=-9.165)、1/2動脈角(t=-9.549)減小,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隨IERM分級增大,動脈角、1/2動脈角顯著減?。‵=21.763、12.515,P<0.001)。其中,1級組與2級組動脈角及1/2動脈角、2級組與3級組1/2動脈角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余各級組間動脈角、1/2動脈角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IERM組不同分級亞組間CMT、 logMAR BCVA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3級組與4級組之間FAZ面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余各級組間FAZ面積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動脈角減?。≒=0.013)、CMT增厚(P<0.001)與BCVA降低相關。結論與健康眼比較,隨ERM分級增大,動脈角顯著減小;動脈角減小與IERM患眼視力降低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