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觀察阿德福韋酯聯合胸腺五肽治療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陽性慢性乙型肝炎2年的療效。 方法 2007年1月-2009年1月間17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91例和對照組87例。試驗組給予胸腺五肽1 mg,隔日皮下注射,療程52周;同時阿德福韋酯10 mg/d口服104周。對照組給予阿德福韋酯10 mg/d,口服104周。治療26、52、104周及停藥52周時,分別檢測血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含量及HBV血清標志物。 結果 治療52周后,試驗組在ALT復常率、AST復常率、HBV DNA轉陰率、HBeAg轉陰率與HBeAg/HBeAb血清轉換率方面都比對照組高。停藥52周時,試驗組與對照組的ALT復常率、AST復常率、HBV DNA轉陰率、HBeAg轉陰率、HBeAg/HBeAb血清轉換率分別為74.73%與51.72%、75.82%與54.02%、25.27%與8.05%、26.37%與10.34%、18.68%與8.05%(χ2=10.652、9.313、9.421、7.574、4.313,P<0.05)。 結論 阿德福韋酯聯合胸腺五肽治療HBeAg陽性慢性乙型肝炎比單獨使用阿德福韋酯抗病毒治療效果更好,有助于提高HBeAg/HBeAb血清轉換率,減少停藥后病毒學突破,并且使用安全。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adefovir dipivoxil (ADV) combined with thymopentin on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 with positive hepatitis B e antigen (HBeAg). Methods Between January 2007 and January 2009, 178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 with positive HBeAg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treatment group (91 cases) and the control group (87 cases). All patients in two groups received 10 mg of ADV once a day for 104 weeks, while the patien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received 1 mg of thymopentin for subcutaneous injection every other day for 52 weeks. The rates of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 and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 normalization, serum hepatitis B virus (HBV) DNA clearance and HBeAg loss and anti- HBeAg seroconversion were evaluated at pretreatment, and 52, 104 and 156 weeks after treatment, respectively. Results After 52-week treatment, The rates of ALT and AST normalization, serum HBV DNA clearance and HBeAg loss and anti- HBeAg seroconversion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In 52-week follow-up after 104 weeks treatment, the rates of ALT and AST normalization , serum HBV DNA clearance and HBeAg loss and anti- HBeAg seroconversion of two groups were 74.73% versus 51.72%, 75.82% versus 54.02%, 25.27% versus 8.05%, 26.37% versus 10.34%, 18.68% versus 8.05%, respectively (χ2 = 10.652, 9.313, 9.421, 7.574, 4.313; P<0.05). Conclusions It is more effective for adefovir dipivoxil combined with thymopentin on HBeAg-positive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than using adefovir alone. Combination treatment could improve the rates of HBeAg seroconversion and reduce the breakthrough of HBV after drug withdrawal. And it is safe.
支氣管哮喘( 簡稱哮喘) 是以樹突狀細胞( DC) 介導的Ⅱ型輔助性T 細胞( Th2) 優(yōu)勢免疫為特征的慢性氣道炎癥性疾病。哮喘氣道產生大量的促炎癥細胞因子, 募集嗜酸粒細胞、肥大細胞和淋巴細胞等炎癥細胞, 釋放一系列炎癥因子, 引起氣道炎癥、黏膜水腫、黏液分泌和血管擴張等過敏癥狀。其中, 來源于上皮細胞的胸腺基質淋巴細胞生成素( thymic stromal lymphopoietin, TSLP) 在哮喘患者體內高表達, 在Th1/Th2 免疫失衡中起重要作用, 業(yè)已引起廣泛關注。尤其隨著對TSLP和TSLP受體( TSLPR) 的成功克隆與測序, TSLP 活化DC、啟動Th2 免疫應答的分子機制, 以及TSLP在哮喘炎癥上游階段中的功能逐漸被識別, 人們對哮喘的免疫學發(fā)病機制有了更新的認識。
【摘要翻譯】 胸腺基質淋巴生成素( TSLP) 觸發(fā)樹突狀細胞介導的Th2 型炎癥反應。一個位于TSLP 基因啟動子區(qū)域的rs3806933 位點的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能產生轉錄因子激活蛋白( AP) -1 的結合位點。這種變異增強了AP-1 結合到調控元件的能力, 并增強聚肌苷酸胞苷酸刺激人類正常支氣管上皮細胞時TSLP 啟動子-報告子反應活性。我們研究了這種包括rs3806933 位點的多態(tài)性是否影響支氣管哮喘的易感性和臨床表型。我們選擇了三個具有代表性的單核苷酸多態(tài)位點進行TSLP 基因相關性研究, 對象為兩個獨立的人群( 其中一個為693 例兒童特應性哮喘患者和838 例對照者, 另一個為641 例成年哮喘患者和376 名對照者) 。我們進一步檢測了糖皮質激素和長效β2 受體激動劑( 沙美特羅) 對聚肌苷酸胞苷酸刺激的人類正常支氣管上皮細胞TSLP 基因表達的影響。我們發(fā)現啟動子多態(tài)性位點rs3806933、rs2289276 與兒童特應性哮喘和成人哮喘的易感性均顯著相關。功能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位點rs3806933 與哮喘相關( Meta 分析, P = 0. 000056; 比值比, 1. 29; 95% 可信區(qū)間, 1. 14 ~1. 47) 。Rs2289278 的基因型和肺功能相關。并且, 糖皮質激素和沙美特羅可協同性地抑制聚肌苷酸胞苷酸刺激導致人類正常支氣管上皮細胞TSLP mRNA 及蛋白的上調表達。TSLP 多態(tài)性變異與支氣管哮喘和肺功能顯著相關。因此, TSLP可能作為聯合治療的分子靶點?!臼鲈u】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哮喘是一種環(huán)境和遺傳因素相互作用的疾病。本研究不但發(fā)現TSLP 啟動子多態(tài)rs3806933、rs2289276 與兒童特應性哮喘和成人哮喘的易感性均顯著相關, 并研究了其導致哮喘炎癥反應可能與該多態(tài)性位點產生激活蛋白( AP) -1 的轉錄因子的結合位點。這種變異增強了AP-1 結合到調控元件從而導致基因表達異常。同時, 作者還發(fā)現臨床常用的哮喘治療藥物ICS 與LABA 的聯合制劑可調節(jié)TSLP 表達。這些數據表明TSLP在哮喘發(fā)病中起重要作用, 并進一步闡明ICS 與LABA 聯合治療的分子機制。該研究不但從分子遺傳和分子生物學的角度闡明TSLP多態(tài)性在哮喘發(fā)病中的分子機制, 并從分子藥理層面進一步證實目前常用哮喘治療方案的合理性, 研究較為深入。
胸腺切除術是重癥肌無力患者的主要治療手段,以期提高癥狀的緩解率和痊愈率。重癥肌無力患者胸腺切除術的手術入路和切除范圍,一直是爭論的話題。多數外科醫(yī)生認同胸腺切除術的完全性與臨床癥狀改善相關,多采用胸骨正中切口切除帶有包膜的胸腺和周圍縱隔脂肪組織;但是,各種微創(chuàng)胸腺切除術更容易為患者接受。與之相反,由于普遍存在異位胸腺組織,促使一些外科醫(yī)生倡導采用頸、胸骨聯合切口,旨在更徹底切除所有胸腺組織。
目的 探討達芬奇機器人系統(tǒng)在胸腺擴大切除術治療Ⅰ型重癥肌無力中的應用價值和技術細節(jié)。 方法回顧性分析2012年3~9月沈陽軍區(qū)總醫(yī)院使用達芬奇機器人系統(tǒng)行胸腺擴大切除治愈3例重癥肌無力患者的臨床資料,均為眼肌型(Ⅰ型),其中男2例,分別是33歲和66歲;女1例,年齡21歲。分析手術療效。 結果 3例患者均順利完成機器人胸腺擴大切除,未使用輔助操作口,無中轉開胸或術后開胸止血,術中出血量5~10 ml,手術總時間95~138 min,分離時間26~80 min,未出現肌無力危象及其他并發(fā)癥。術后胸腔閉式引流時間3~9 d,術后住院時間10~15 d。2例隨訪6~12個月無復發(fā)。 結論 機器人行擴大胸腺切除手術安全可行,效果確切。
目的探討經左胸電視胸腔鏡下全胸腺切除術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顧性分析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 2008年 5月至 2011年 5月期間收治 40例胸腺疾病和重癥肌無力手術患者的臨床資料,男 13例,女 27例;平均年齡 44(12~ 72)歲。均于胸腔鏡下經左胸行全胸腺切除術,其中重癥肌無力患者行全胸腺及前縱隔脂肪和心包脂肪墊切除術。結果術后病理診斷為胸腺增生 18例、胸腺瘤 15例、胸腺囊腫 3例,4例胸腺組織未見明顯異常。無圍手術期并發(fā)癥及死亡發(fā)生。根據美國重癥肌無力協會( MGFA)療效判斷標準, 21例重癥肌無力患者術后完全緩解率 38.09%(8/21),藥物緩解率 42.86%(9/21),無明顯緩解率 19.05%(4/21);術后隨訪 1~ 24個月,所有患者術后行胸部 CT、磁共振成像( MRI) 等檢查,未見腫瘤復發(fā)。結論經左胸電視胸腔鏡下全胸腺切除術安全可行,具有創(chuàng)傷小、并發(fā)癥少、切除徹底等優(yōu)點,可作為治療部分胸腺疾病和重癥肌無力的手術方法之一。
目的 探討胸腺瘤的組織學分型與重癥肌無力(MG)、Masaoka病理分期的相關性。 方法 回顧分析1999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間吉林大學第二臨床醫(yī)學院64例接受胸腺瘤切除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34例, 女30例;年齡15~74歲。按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分型標準對胸腺瘤進行組織學分型,分析胸腺瘤組織學分型與MG、胸腺瘤的Masaoka病理分期,MG與Masaoka病理分期之間的關系。 結果 胸腺瘤組織分型:A型6例, AB型6例,B1型 12例,B2型18例,B3型10例,C型(胸腺癌)12例。胸腺瘤組織學各亞型與MG發(fā)生之間有相關性,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34560,Plt;0.05),伴有MG的組織學分型為B2型gt;B3型gt;B1型gt;AB型。Masaoka病理分期:Ⅰ期8例,Ⅱ期26例, Ⅲ期20例,Ⅳ期10例,胸腺瘤的組織學分型與Masaoka病理分期之間有一定的相關性(χ2=11650,Plt;0.05)。 結論 胸腺瘤的組織學分型與MG的發(fā)生關系密切,同時與Masaoka病理分期有相關性,對評價患者的預后有重要意義。
摘要: 目的 探討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MHC)基因胸腺轉移減輕異種移植排斥反應的可行性。 方法 通過分子克隆技術,提取、擴增供體小鼠(Balb/c)的H-2Kd基因(小鼠MHC-Ⅰ類基因), 構建表達型載體質粒pCI-H-2Kd。受體選用20只SD大鼠,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10只。采用超聲引導下穿刺和脂質體轉染的方法,實驗組受體胸腺注射pCI-H-2Kd;對照組受體胸腺注射空pCI-neo載體質粒。兩組隨即均行小鼠→大鼠耳后心肌移植,觀察異種移植排斥反應。 結果 實驗組異種移植心肌的存活時間較對照組明顯延長,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14.61±2.98 d vs. 6.40±1.58 d,t=-7.619,Plt;0.05);移植心肌病理切片顯示:對照組有較多淋巴細胞浸潤,移植心肌大部分壞死;實驗組無淋巴細胞浸潤,尚有較多心肌存活;混合淋巴細胞反應:實驗組對供體小鼠反應明顯低于對照組(t=4.758, P=0.000);流式細胞學檢測:大鼠胸腺細胞表面表達異種MHC分子,轉染效率達607%。 結論 MHC基因胸腺轉移可以減輕異種移植排斥反應,為異種移植免疫耐受的實現提供理論和實驗依據。
摘要: 目的 總結女性重癥肌無力(MG)患者的外科治療及圍術期處理經驗。 方法 回顧性分析1979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186例(包括川北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胸心血管外科41例,南方醫(yī)科大學附屬南方醫(yī)院胸心血管外科145例)MG女性患者的臨床資料,年齡5~64歲,平均年齡43.9歲。按Osserman臨床分型,小兒MG45例,成人MG141例,其中眼肌型25例,輕度全身型63例,中度全身型29例,急性暴發(fā)型19例,晚期嚴重型5例。合并胸腺瘤166例,按Masaoka分期 I期40例,Ⅱ期69例,Ⅲ期44例,Ⅳ期13例。152例患者經胸骨正中切口徑路手術,行胸腺切除,縱隔淋巴結清掃術;34例胸腺無明顯增生經頸部橫切口行單純胸腺切除術。 結果 全組無手術死亡。圍術期發(fā)生MG危象22例,經相應的處理治愈。術后隨訪12個月以上165例,失訪21例。痊愈30例(18.18%)、基本痊愈28例(16.97%)、顯效60例(36.36%)、好轉25例(15.15%)、無效22例(13.33%)。Ⅰ型、Ⅱa 型、Ⅱb 型、Ⅲ型和Ⅳ型有效率分別為100.00%、93.10%、90.00%、77.27%和53.85%。 結論 女性MG患者經胸腺切除術治療效果良好;加強圍術期處理,合理使用抗膽堿酯酶藥物和激素,可減少各種MG危象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