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西醫(yī)學期刊出版社
作者
  • 標題
  • 作者
  • 關鍵詞
  • 摘要
高級搜索
高級搜索

搜索

找到 作者 包含"徐建光" 7條結果
  • 功能性電刺激在周圍神經損傷修復中的研究進展

    目的綜述近年來國內外有關功能性電刺激在周圍神經損傷修復中應用的新進展。方法 查閱國內外相關文獻,對各種刺激方式、可能機制以及目前存在問題進行討論和分析。結果 多年基礎研究和臨床實踐,功能性電刺激在周圍神經損傷修復中已經有很大發(fā)展,不但促進損傷的周圍神經再生,而且能有效防止肌萎縮。結論 功能性電刺激在周圍神經損傷修復中是一種有效方法。

    發(fā)表時間:2016-09-01 09:30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不同部位骨骼肌失神經支配后超微結構變化的實驗研究

    目的 探討長期失神經支配后萎縮骨骼肌神經修復手術療效欠佳的機制。方法 12例臂叢神經損傷后 1、2、3、6、12和 18個月患者 ,術中切取小指展肌和肱二頭肌的失神經骨骼肌 ,以相同部位的正常骨骼肌作對照 ,觀察失神經骨骼肌超微結構和計數(shù)肌衛(wèi)星細胞數(shù)量變化。結果 失神經支配后 2個月 ,骨骼肌細胞的超微結構基本正常 ,肌纖維周圍無明顯增生的膠原纖維 ,可見到運動終板 ,肌衛(wèi)星細胞數(shù)量增多 ;6個月 ,肌絲斷裂 ,排列紊亂現(xiàn)象明顯增多 ,細胞核體積變小 ,染色加深 ,細胞核固縮 ,肌纖維周邊出現(xiàn)較多的成纖維細胞和脂肪細胞以及增生的膠原纖維 ;12個月后 ,未見類似運動終板的結構 ,肌衛(wèi)星細胞體積縮小 ,數(shù)量減少。小指展肌較肱二頭肌中肌衛(wèi)星細胞含量下降速度快。結論 失神經支配晚期骨骼肌纖維中運動終板消失和膠原增生以及肌衛(wèi)星細胞含量的迅速下降可能是影響療效的主要因素之一。

    發(fā)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不同病理類型的臂叢神經損傷后變性神經中S-100蛋白的變化

    目的 探討不同病理類型的臂叢神經損傷后變性神經中S-100蛋白的變化規(guī)律,為臨床進行術中檢測與判定提供理論依據(jù),以進一步指導臨床,提高臂叢神經損傷的診治效果。方法 建立SD大鼠不同病理類型的臂叢神經損傷,用免疫組織化學方法分別在損傷后1、2、3和6個月檢測變性的遠端神經中S-100蛋白的分布和含量變化。結果 S-100蛋白主要沿軸突四周分布,節(jié)后組損傷1個月后S-100蛋白呈陰性反應,而節(jié)前組術后6個月仍有陽性軸突。結論 S-100蛋白主要分布于雪旺細胞,節(jié)前與節(jié)后這兩種不同病理類型的臂叢神經損傷中神經變性的程度不同,節(jié)前損傷遠端神經在術后仍能持續(xù)保持S-100蛋白陽性。

    發(fā)表時間:2016-09-01 11:05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兩塊局部皮瓣移位修復胸壁巨大皮膚缺損一例

    發(fā)表時間:2016-09-01 11:18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肱三頭肌及指總伸肌電生理支配權重分析在同側C7 神經根移位術中的臨床意義

    目的 分析在健側C7 神經根移位術中得出的臂叢神經各干對肱三頭肌/ 指總伸肌的電生理支配權重,推斷其對于同側C7 神經根移位術的影響,為探討其安全性和適應證提供電生理依據(jù)。 方法 隨機選擇2007 年8 月-2007 年10 月15 例全臂叢神經根性撕脫傷,行健側C7 神經根移位的患者。男13 例,女2 例;年齡18 ~ 49 歲,平均28 歲。致傷原因:墜落傷1 例,壓砸傷2 例,余均為車禍傷。左側8 例,右側7 例。術中依次刺激健側臂叢神經上、中、下干,于肱三頭肌/ 指總伸肌記錄復合肌肉動作電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比較各干的CMAP 波幅所占百分比,確定臂叢神經各干對肱三頭肌/ 指總伸肌的電生理支配權重。術后6 個月內隨訪肱三頭肌/ 指總伸肌肌力,并復查肌電圖了解其自發(fā)電活動和主動募集反應情況。 結果 15 例患者均獲隨訪6 個月。肱三頭肌的電生理支配權重:上中干型3 例(20%),中下干型3 例(20%),全干型7 例(47%),中干型2 例(13%);指總伸?。褐邢赂尚? 例(20%),全干型10例(67%),下干型2 例(13%)。肱三頭肌:術后1 個月,2 例出現(xiàn)肱三頭肌肌力4 級,募集反應單純相,至術后3 個月恢復正常。余患者術后1 個月肌力均達5 級,募集反應單純混合相或混合相。指總伸?。盒g后1 個月,患者肌力及募集反應均恢復正常。 結論 對于各種電生理支配權重的患者,C7神經根的切取均不會造成肱三頭肌和指總伸肌的實質性損害,同側C7 神經根移位術是安全可行的;但對于中干支配權重高的患者,采用同側C7 神經根全干移位應慎重,有可能造成肱三頭肌短期內的肌力下降。

    發(fā)表時間:2016-09-01 09:17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神經干細胞移植延緩失神經肌肉萎縮的實驗研究

    目的 研究異體神經干細胞(neural stem cell,NSC)移植于切斷的周圍神經遠端,延緩失神經肌肉萎縮的作用,并探討其發(fā)揮作用的可能機制。 方法 取2 只孕12 ~ 14 d 綠色熒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轉基因大鼠,取其胚胎并體外分離培養(yǎng)脊髓NSC。選取2 月齡健康成年F344 雌性大鼠32 只,體重(180 ± 20)g,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n=16)。于右股部膝關節(jié)上1.5 cm 處水平切斷脛神經及腓總神經,近端反折縫合,建立小腿三頭肌失神經支配模型。實驗組:將制備的5 μL GFP-NSC 懸液自脛神經遠側斷端進針1 cm 后緩慢注入脛神經內;對照組:同法注入等量NSC 培養(yǎng)上清液。術后觀察大鼠一般情況,于術后4 周及12 周取材,測量小腿三頭肌濕重,行肌肉HE 染色、Mal lory 三色染色及突觸后膜染色,觀察并測量肌纖維橫截面積維持率及肌肉突觸后膜的形態(tài)和面積。 結果 各組大鼠傷口均Ⅰ期愈合,右側后肢無潰瘍發(fā)生。術后4 周和12 周,右側小腿三頭肌濕重,實驗組分別為(0.849 ± 0.064)g 和(0.596 ± 0.047)g,對照組分別為(0.651 ± 0.040)g 和(0.298 ± 0.016)g,同時間點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術后4 周與12 周,骨骼肌纖維橫截面積維持率實驗組分別為72.55% ± 8.12% 和58.96% ± 6.07%,對照組分別為50.23% ±4.76% 和33.63% ± 4.41%;實驗組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失神經肌肉經Mallory 三色染色,術后4 周可見肌纖維之間已有大量膠原纖維增生;術后12 周,膠原纖維進一步增多,大部分肌肉纖維被取代,但實驗組纖維化程度輕于對照組。術后12 周,實驗組突觸后膜面積為(137.29 ± 29.14)μm2,更接近于正常(198.63 ± 23.11)μm2,達對照組(61.03 ± 11.38)μm2 的2 倍以上,各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 結論 異體胚胎脊髓NSC 體內移植可發(fā)揮延緩失神經肌肉萎縮和維持失神經肌肉突觸后膜形態(tài)、功能的作用,為臨床上周圍神經損傷后肌肉萎縮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發(fā)表時間:2016-09-01 09:17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多組神經束支部移位治療臂叢神經上干損傷的近期療效

    目的 通過在各受區(qū)神經近入肌點處同時進行多組神經束支部移位,恢復臂叢神經上干損傷后喪失的肩肘功能。 方法 2007 年2 月-9 月,收治4 例單純臂叢神經上干損傷男性患者,年齡21 ~ 39 歲。均為車禍傷。左側1 例,右側3 例?;紓燃珀P節(jié)外展、外旋、上舉及屈肘不能;聳肩、伸肘、屈伸腕指肌力≥ 4 級。肌電圖檢查:副神經、尺神經及肱三頭肌長頭肌支功能好;正中神經功能輕度受損?;颊哂趥? ~ 11 個月入院。于全麻下行后路副神經到肩胛上神經、肱三頭肌肌支到腋神經、尺神經部分束支到肱二頭肌肌支和/ 或正中神經部分束支到肱肌肌支移位術。 結 果 術后切口均Ⅰ期愈合,其中1 例術后出現(xiàn)手部尺側麻木癥狀,經對癥處理后癥狀消失。余患者未出現(xiàn)與供區(qū)神經相關的運動、感覺功能受損癥狀。4 例均獲隨訪,隨訪時間7 ~ 12 個月。術后3 ~ 4 個月患側均出現(xiàn)肩外展、屈肘動作。肌電圖顯示3 組受區(qū)肌肉均可記錄到新生電位。術后6 ~ 7 個月,患者肩外展30 ~ 65°,屈肘90 ~ 120°,肌力3 ~ 4 級。1 例隨訪12個月患者肩外展、上舉、外旋及屈肘主動活動度基本正常,三角肌、肱二頭肌外形輪廓接近正常。 結論 應用功能相近的供體神經進行多組神經束支部移位具有供區(qū)損失小、恢復時間快、功能恢復佳等優(yōu)點。尤其適合因傷后時間長延誤治療及鎖骨上探查有風險的臂叢神經上干損傷患者。

    發(fā)表時間:2016-09-01 09:17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共1頁 上一頁 1 下一頁

Format

Content